撰文丨魏英杰
又到了毕业季,近来关于考公考编的新闻有点多。
这两天让人大跌眼镜的一个消息是,拥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的苏某,出现在安徽省某县乡镇公务员拟录用名单上。
随后,网友查询了苏某的就学经历,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简单讲,苏某是属于“学霸中的战斗机”这种类型的学生。高考成绩是学校理科第一名,本科毕业于中科大物理学院,获得郭沫若奖学金。据称这个奖学金含金量非常高,获得者大多去往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研究所深造。
苏某在没有毕业前,就已经拿到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邀请。后来他选择到QS大学排名全球第五的斯坦福大学读研,拿的也是高额奖学金去的。
所有这些光鲜的履历,与其当下选择回老家报考乡镇公务员,对比愈加强烈。学历是个“王者”,就业却成了“青铜”。从网上评论看,多数表示不理解、想不通。
此前,也有世界名校海归“上岸”乡镇、街道办公务员的报道。比如哈佛大学硕士毕业生入职杭州某街道办,耶鲁大学毕业生成为郑州郊区某乡镇公务员,近日还有一名东京大学硕士,同样进入了安徽某街道当公务员。
于是有人发出灵魂一问:哈耶普斯麻的终点,难道也是考公吗?
01
我并不反对任何人考公或考编,如果要多说一句,我尤其不反对留学归来的毕业生考公考编。
同样是考公,海归和国内的毕业生对比,正常来讲视野可能更开阔一些,如果能把所见所学用于工作中,说不定更有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更多的可能。
民国时期,留学海外归来的人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知道的许多不同领域的名人,都有“海归”这一身份。
近些年来,国内家庭自费供孩子出国留学的数量大增,毕业后回国就业的人数自然也随之增加。这些人在国外学到了各种知识,回国后进入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工作,对社会经济整体而言都是有益的,其中当然也包括进入公务员队伍。
过去总有人发问,为什么国内培养的人才,出国留学了不愿意回来?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回国,为何又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声音?难道留学回来,就不能参与到考公考编的行列吗?这从道理上就说不通。
同时,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每个人所作的选择,应当先从个案去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概全。某哈佛大学硕士考公,与某耶鲁大学毕业生考公,虽说都是考公,但这并不说明,两人是抱着同样的理由这么做的。
具体说到斯坦福大学出身的苏某为什么报考老家的乡镇公务员,目前本人并没有出来解释,网上的各种说法也都只能是猜测。其实,苏某本人说不定有非常合理的解释,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想不到而已。
我就注意到,有人说苏某并不是斯坦福的博士毕业生,而是硕士毕业生。根据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苏某于2016年赴美留学,而有人查到他一篇作于2022年的博士论文。这里就有两种不同解释,或者苏某的博士论文未通过,没有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或者从博士毕业到考公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在国外找工作、生活不顺心,诸如此类。
这些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但不能排除不会发生。
至于他没有选择留在国外,或者回国后没有选择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也还有别的可能,比如“不得其门而入”,或者家人不同意,等等。这些情况同样不太可能发生,同样也不能排除不会发生。
我的意思是,猜测归猜测,与苏某的个人选择不是一回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作出选择,而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毕竟都只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罢了。哪怕苏某毕业于斯坦福,哪怕这所大学出来的人,在全世界都可以“横着走”,而苏某却一心只想着考公,这又与我们何干?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有人割肉离场,有人急于抄底,双方互相看了一眼,心中默念一声SB。
以上都是一个意思,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理,在个人选择面前,不见得谁比谁高明。
02
问题就在于,回国报考乡镇公务员,真的是苏某的个人选择吗?换句话说,考公务员,真的是苏某的个人志趣吗?
这才是真问题,也是我没想明白的一点。
照理说,苏某一路走来,专业选择一直保持稳定,本科学的是物理学,留学读的也是物理学,为何报考的却是与专业毫无关系的乡镇公务员?
倘若苏某学的是人文学科,考公可能多少还能派上用场,但我相信乡镇公务员,大抵是用不上应用物理学专业知识的。也就是说,一旦走上工作岗位,苏某过去十数年学的专业知识等于归零了。
如果物理学不是苏某的个人兴趣,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以物理学为专业,这是他个人的悲哀。如果考公才是他的志向所在,那么出国留学研究物理专业,也是他个人的悲哀。
因为他的个人选择错位,这还造成了人才损失与资源浪费的后果。从此,物理学领域少了一个专业人才,而乡镇公务员队伍里,又多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的人员。
虽说对于苏某的选择我表示尊重,而现在也还不能对苏某的未来下什么结论。但不得不说,苏某今年应该30岁了吧,这时候人生和职业拐了那么大一个大弯,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选择,又是何等不幸的教训。
说到底,这就是个人兴趣与专业(职业)方向不匹配造成的悲剧。
我经常在招聘面试的时候问应聘者:你个人有什么兴趣爱好吗?有些应聘者的回答,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比如,有人说自己的兴趣是上网。还有人说,个人兴趣是,玩游戏。当然,上网、玩游戏也是一种兴趣。但这和我想问的“兴趣”,完全不是一回事。
偶尔碰到几个回答算是正确的应聘者,答案也是让人不知从何说起。就说招新媒体编辑吧,碰到有人回答自己的兴趣爱好是读书的,我难免会追问一句:那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有人就开始只支支吾吾,想半天也说不出一本书名;还有人承认,上大学后就很少看书了;有些人则只能回答,读过东野圭吾。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或者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说实话,许多人的兴趣爱好都是被逼出来的斯坦福博士读几年,要么是父母帮忙选的兴趣爱好,要么是为了今后好找工作而选择的兴趣爱好。
本来,每个人在上大学之前,别的事情都可以放一放,怎么找到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才是大事。就算年少时茫然无知,到了大学阶段,总要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了吧。
从小我们就被追问斯坦福博士读几年,斯坦福博士报考乡镇公务员,一个多么残酷的选择,你的理想是什么?其实,所谓理想,就是一个人愿意长期从事的工作。而这如果不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又能够走多远,支撑多久?一辈子干着与自己兴趣爱好毫不沾边的活儿,这得多拧巴,多无趣?
好的教育,就是帮助一个人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确立个人的志向与职业。但我们的现实往往是跳过了兴趣爱好这个环节,直奔“什么是好的工作”这个主题。
一说到兴趣爱好,父母立刻想到的是以后容不容易找工作、收入高不高这些问题;一到填报志愿,父母马上想到的是,这个专业有没有前途、竞争厉不厉害这些问题。“爱好是爱好,工作是工作”,“爱好当不了饭吃”,“工作和爱好可以两不误”,都是父母打击子女个人兴趣选择的理由。
就这样,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于被安排,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选择,从而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上学、求职、工作,直至老去。
我不反对任何人考公考编。但我要问一句:那么多人考公考编,都是出于个人志趣和选择吗?当然不是。
很多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03
除了“斯坦福博士报考乡镇公务员”这事情,最近还有一则“选调生不满分配嘉峪关选择离职”的事,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这事情的大致来龙去脉是,武汉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女研究生顾某因对选调分配的地方嘉峪关市不满意,在校园网发表题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小作文”,吐槽“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其实还有更激烈的措辞),最终在不到一年后选择离职(本人申请取消录用资格)。
▲《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节选(图/网络)
这事情讨论的人很多了,武汉大学有关方面也已作出回应。别的且不说,我觉得这其实又是一个兴趣爱好与专业、职业不匹配的悲剧性事件。
顾某本科在兰州大学上的是德语专业,研究生在武汉大学选的是德语语言文学,而她在“小作文”中自称“文学出身”,这说明她的兴趣爱好是文学。
爱好文学而本科选择了德语这个小语种专业,这本身就是一种妥协。而研究生转为攻读德语文学,好不容易和文学搭边,只是属于文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方向,大概与她自己热爱的文学不完全是一回事。
问题在于,“文学出身”的她,作为2023年应届生,手里拿着“9个offer”,最终却选择了与文学毫不相关的考公,考选调。
考选调生的时候,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分配到哪里。她想的是,考选调生后能够留在自己的出生地兰州。原话是,“按照这个分数,再加上还算拿得出手的学校,就算省上再盲分,也能留在兰州留在家了吧”。
甚至,按照她自己所说,“我自己在多年来的读书生涯中其实一直并未把公务员这份工作列入职业规划中”。
一个爱好文学的女研究生,一个对考公并不热衷的应届生,最终却选择了去考选调生,为的是找一份能留在兰州而且“体面”的工作,这难道还不算离谱吗?
这至少是双重的错配。兴趣爱好与职业不匹配,这是第一重错配;择业方向与实际岗位不匹配,这是第二重错配。如果她上大学只是因为别的缘故(比如考虑招录原因)而选择德语专业,这可算是第三重错配了。
我不知道,她的“9个offer”中有没有与德语或德国文学相关的职位,按理说这个方向也不至于找不到工作,但是显然她直接就放弃了。这或者说明,她学德语或德语文学也并非出自个人兴趣爱好。
这意味着,悲剧的根源早就已经埋下了。
直至她被分配去所谓“钱少事多离家远”的嘉峪关市直部门单位,认为啥也没“捞着”,这才彻底崩溃,可是已经悔之晚矣。
一个人读到研究生毕业,还不知道自己想追求什么,哪怕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了,也听由父母亲友的安排,相信什么“公务员多好啊!工资高地位高”“一个姑娘家家的找个稳定工作比什么都重要”,这还怪得了谁呢?
多说一句,选调生被称为“公务员中的VIP”,与公务员不一样的是,它属于组织部门培养的后备干部(公务员属人事部门管理),在基层历练后,上升空间和潜力巨大。但是,作为选调生,也有明确规定要有两年时间在基层工作。
对这些信息,顾某应该是知道的。既然如此,因为没有被分配在兰州而怨天尤人,即便不是“精致利己”,也是非常不成熟。更可悲的是,她似乎没有为自己的爱好和理想而做过任何实质的努力。
04
斯坦福博士报考乡镇公务员也好,选调生不满嘉峪关分配选择离职也罢,作为个例都有其特殊性,但不能忽视背后可能存在的共性因素。
“考公热”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话题,但我认为,兴趣培养与教育,个人选择的原则,也非泛泛而论,这涉及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一个人该怎样去过好自己的一生?
或许有人会说我奢谈什么兴趣爱好,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说我“爹味”十足什么的。确实,年纪大一些,终于可以倚老卖老地说几句人生感悟了。
迄今为止,我的人生就是一个为兴趣与理想而打拼的过程。不过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还是打住吧。
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The life is not worth )。”
其实,还有一句话更简短精悍,出自古希腊德尔菲神殿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我后来把这句箴言加上了尼采的另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即:
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
国民经略创始人 凯风 最新城市力作
大国大城,40座城市前景分析
斯坦福博士年薪,理解教育|斯坦福博士考乡镇公务员:如何看名校生下基层?
这几天,“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的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
事实上,世界名校毕业生归国到基层当公务员现象并非个例,名校毕业生考公、考编,以及到基层就业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
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张开看来,每个人对于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斯坦福博士到乡镇当公务员,可能会为基层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新思维,若他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求,这是双赢。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重心不断下沉的现象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下到县城、街道,以及一些欠发达地区基层岗位就业。名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风向标的变化,也是一个时代风向标的变化。
“我们不能这边批评就业歧视,那边又指责一些就业选择,制造另一种‘歧视’。”陈志文说。
斯坦福大学博士生考乡镇公务员引关注
6月16日晚,安徽省宿州市公务员局通过宿州先锋网发布了宿州市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第二批)。公示名单中,一名学历为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博士的考生苏朕,拟录用至宿州市下辖的灵璧县乡镇机关基层事务管理职位。
“斯坦福大学”“博士”“乡镇公务员”,这几个关键词形成的巨大反差,引发外界对这名考生的关注。
当地招考信息显示,该考生报考的职位共招聘2人,灵璧县下辖的韦集镇和向阳镇各招录一名,录用后考生按总成绩排名选择岗位,将从事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基层综合管理工作。报考要求中明确,该岗位面向本市户籍人员,录用后需签订5年不得流出本乡镇的协议。
此前宿州市公务员局公布的考试成绩表显示,报考该职位的6名考生中,苏朕的笔试、面试、总分成绩均位列第一。另外,在宿州市公务员局今年6月公布的两批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共434人中,苏朕是唯一的博士。
澎湃新闻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这名斯坦福博士考生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曾获中科大郭沫若奖学金,本科毕业去向为斯坦福大学。
另据上游新闻报道,在宿州市此次招考中,没有海外名校优先录取或免于笔试的政策,所有报考考生一视同仁,招考、录用及入职后待遇,均严格按照《安徽省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执行。
名校毕业生下基层当公务员并非个例
斯坦福大学博士归国考取家乡乡镇公务员,听起来是件新鲜事。不过,世界名校毕业生归国当基层公务员其实并非个例。
今年3月,浙江杭州余杭区发布的一份公务员体检公示名单,因其中有一位考生来自世界顶尖学府美国哈佛大学,也一度引发社会关注。当时,有媒体报道,余杭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复称,区教育局已有多位来自清北的工作人员,哈佛学生来报考尚属首次。
2020年,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罗林姣任职深圳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的消息也引发过关注。罗林姣曾是哈佛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据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方面称,2018年罗林姣自己申请去广东工作,属于“正常工作调动”。2020年,罗林姣任职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街区建设部部长,主要负责街道三区融合、民生实事及微实事、文化、体育等工作。
除此之外,近几年,有关“世界名校毕业生归国考公”“国内名校硕士回县城或街道、乡镇进体制”的现象已经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多轮关注。
都市快报曾报道,2023年5月至6月,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先后公示了一批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名单,其中出现了不少海外、境外院校毕业生。比如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先后公布了三批2023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名单,其中,第一批公示的494人中,有24人的毕业院校显示为国外院校,还有8位的毕业院校位于香港或澳门;第二批公示的55人中,又有5人毕业于国外院校,1人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而且,36人为研究生(硕士)学历,仅2人是本科学历。其中不乏毕业于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伯明翰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硕士生。
另外,2022年浙江丽水遂昌县公示的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名单也曾引发社会关注。在这份名单中,24个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基本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和海外名校,其中包括4名博士、19名硕士,他们应聘的主要是县级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的相关基层工作岗位。
同在2022年斯坦福博士年薪,理解教育|斯坦福博士考乡镇公务员:如何看名校生下基层?,广东河源市和平县也因发布的2022年引进高学历人才公告引发过关注。根据公告,该地计划引进82名毕业生,但通过资格审核的有700余人,其中博士31名、硕士700多名,且其中不乏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生,以及美国、英国高校的毕业生。
如何看名校毕业生下基层当公务员
近年来,“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名校毕业生回县城进体制”这类消息一经报道传播,每次都会引发社会关注。
有人会笑侃“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编”,也有人质疑名校毕业生去当基层公务员是不是“大材小用”,还有人认为新时代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应该理解尊重个人选择。
关注到“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这一话题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张开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刚看到这则消息时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不过转念一想倒也能理解”。
张开认为,每个人对于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如果这位斯坦福博士认为这份工作能够实现他的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那么他的选择应当得到尊重。
“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拥有斯坦福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博士学位的人才,应该从事与其学术背景更为匹配的工作,比如科研、教育或高级管理等。这是惯性思维。”在张开看来,基层工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基础,需要有才能、有热情的人参与。这位斯坦福博士的加入可能会为基层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新思维,并可能对当地的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如果他能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求,这也是一种双赢。
不过,张开也坦言,“从教育投资的角度考虑斯坦福博士年薪,会有人认为苏某的高学历背景与其选择的职位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其实我内心也有这样的想法。”另外,她认为,录用后需要签订5年内不得流出本乡镇的协议,这可能会限制这位斯坦福博士的职业发展路径,但也可能是他个人权衡后的选择。
此外,针对“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这一话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撰文指出,近些年来,“考公”热度不减,每年国考省考都有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但深究就会发现,博士考基层公务员,并非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舆论对这样的现象倒也不必过度放大和过分解读。”
不能制造另一种“歧视”
事实上,越来越多国内外名校毕业生到基层当公务员的现象,也已经越来越常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此前曾撰文指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涌入小县城的案例越来越多,已经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批地方。著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不断下沉的现象非常明显:一方面是区域下沉,逐渐从大城市向基层,甚至偏远地区发展;一方面是行业和岗位的下沉,从“高大上”的机关岗位,越来越向街道的基层岗位甚至欠发达地区挺进。
为何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到基层当公务员?
“大家可能有一个误区或者盲区,就是认为著名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有一个更高大上的岗位或者更伟大的作为。”陈志文向澎湃新闻表示,但事实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选择也更加多元,有一部分人选择继续努力奋斗,也有一部分选择过安稳的人生,但也并非躺平。
另外,陈志文认为,名校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在就业上“议价”优势最明显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就业选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风向标,也是一个时代风向标的变化。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研究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研究生持续大幅增长,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这导致其稀缺性无法和20年前、30年前相比,大家选择干什么职业都正常,不必用过去的尺子量现在。比如2023年国内某知名高校招收新生中,本科生仅有4200人,但研究生逼近12000人,远远大于本科生。再者,因为复杂的原因,当前本就处在“体制内就业热”的背景下,因此不必惊讶。
对于“大材小用”“人才浪费”这类观点,陈志文指出,当前已非“学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或者“干什么就必须学什么”的时代了。同时,当下确实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需求与岗位。目前国内高校每年提供的教职大约几万个,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也难确保能在高校获得一个教职或者科研岗位。
“我们不能这边批评就业歧视,那边又指责一些就业选择,制造另一种‘歧视’。”陈志文说。
斯坦福博士毕业要求,斯坦福博士考乡镇公务员,“大材小用”了吗
6月16日晚,安徽省宿州市公务员局通过宿州先锋网发布了宿州市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第二批)。公示名单中,一名学历为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博士的考生苏朕,拟录用至宿州市下辖的灵璧县乡镇机关基层事务管理职位。
“斯坦福大学”“博士”“乡镇公务员”,这几个关键词形成的巨大反差,引发外界对这名考生的关注。
当地招考信息显示,该考生报考的职位共招聘2人,灵璧县下辖的韦集镇和向阳镇各招录一名,录用后考生按总成绩排名选择岗位,将从事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基层综合管理工作。报考要求中明确,该岗位面向本市户籍人员,录用后需签订5年不得流出本乡镇的协议。
此前宿州市公务员局公布的考试成绩表显示,报考该职位的6名考生中,苏朕的笔试、面试、总分成绩均位列第一。另外,在宿州市公务员局今年6月公布的两批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共434人中,苏朕是唯一的博士。
拟录用名单公示截图
澎湃新闻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这名斯坦福博士考生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曾获中科大郭沫若奖学金,本科毕业去向为斯坦福大学。
另据上游新闻报道,在宿州市此次招考中,没有海外名校优先录取或免于笔试的政策,所有报考考生一视同仁,招考、录用及入职后待遇,均严格按照《安徽省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执行。
名校毕业生下基层当公务员
并非个例
斯坦福大学博士归国考取家乡乡镇公务员,听起来是件新鲜事。不过,世界名校毕业生归国当基层公务员其实并非个例。
今年3月,浙江杭州余杭区发布的一份公务员体检公示名单,因其中有一位考生来自世界顶尖学府美国哈佛大学,也一度引发社会关注。当时,有媒体报道,余杭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复称,区教育局已有多位来自清北的工作人员,哈佛学生来报考尚属首次。
2020年,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罗林姣任职深圳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的消息也引发过关注。罗林姣曾是哈佛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据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方面称,2018年罗林姣自己申请去广东工作,属于“正常工作调动”。2020年,罗林姣任职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街区建设部部长,主要负责街道三区融合、民生实事及微实事、文化、体育等工作。
除此之外,近几年,有关“世界名校毕业生归国考公”“国内名校硕士回县城或街道、乡镇进体制”的现象已经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多轮关注。
都市快报曾报道斯坦福博士毕业要求,斯坦福博士考乡镇公务员,“大材小用”了吗,2023年5月至6月,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先后公示了一批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名单,其中出现了不少海外、境外院校毕业生。比如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先后公布了三批2023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名单,其中,第一批公示的494人中,有24人的毕业院校显示为国外院校,还有8位的毕业院校位于香港或澳门;第二批公示的55人中,又有5人毕业于国外院校,1人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而且,36人为研究生(硕士)学历,仅2人是本科学历。其中不乏毕业于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伯明翰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硕士生。
另外,2022年浙江丽水遂昌县公示的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名单也曾引发社会关注。在这份名单中,24个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基本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和海外名校,其中包括4名博士、19名硕士,他们应聘的主要是县级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的相关基层工作岗位。
同在2022年,广东河源市和平县也因发布的2022年引进高学历人才公告引发过关注。根据公告,该地计划引进82名毕业生,但通过资格审核的有700余人,其中博士31名、硕士700多名,且其中不乏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生,以及美国、英国高校的毕业生。
如何看名校毕业生
下基层当公务员
近年来,“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名校毕业生回县城进体制”这类消息一经报道传播,每次都会引发社会关注。
有人会笑侃“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编”,也有人质疑名校毕业生去当基层公务员是不是“大材小用”,还有人认为新时代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应该理解尊重个人选择。
关注到“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这一话题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张开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刚看到这则消息时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不过转念一想倒也能理解”。
张开认为,每个人对于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如果这位斯坦福博士认为这份工作能够实现他的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那么他的选择应当得到尊重。
“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拥有斯坦福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博士学位的人才,应该从事与其学术背景更为匹配的工作,比如科研、教育或高级管理等。这是惯性思维。”在张开看来,基层工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基础,需要有才能、有热情的人参与。这位斯坦福博士的加入可能会为基层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新思维,并可能对当地的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如果他能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求,这也是一种双赢。
不过,张开也坦言,“从教育投资的角度考虑,会有人认为苏某的高学历背景与其选择的职位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其实我内心也有这样的想法。”另外,她认为,录用后需要签订5年内不得流出本乡镇的协议,这可能会限制这位斯坦福博士的职业发展路径,但也可能是他个人权衡后的选择。
此外,针对“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这一话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撰文指出,近些年来,“考公”热度不减,每年国考省考都有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但深究就会发现,博士考基层公务员,并非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舆论对这样的现象倒也不必过度放大和过分解读。”
不能制造另一种“歧视”
事实上,越来越多国内外名校毕业生到基层当公务员的现象,也已经越来越常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此前曾撰文指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涌入小县城的案例越来越多,已经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批地方。著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不断下沉的现象非常明显:一方面是区域下沉,逐渐从大城市向基层,甚至偏远地区发展;一方面是行业和岗位的下沉,从“高大上”的机关岗位,越来越向街道的基层岗位、甚至欠发达地区挺进。
为何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到基层当公务员?
“大家可能有一个误区或者盲区,就是认为著名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有一个更高大上的岗位或者更伟大的作为。”陈志文向澎湃新闻表示,但事实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选择也更加多元,有一部分人选择继续努力奋斗,也有一部分选择过安稳的人生斯坦福博士毕业要求,但也并非躺平。
另外,陈志文认为,名校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在就业上“议价”优势最明显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就业选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风向标,也是一个时代风向标的变化。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研究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研究生持续大幅增长,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这导致其稀缺性无法和20年前、30年前相比,大家选择干什么职业都正常,不必用过去的尺子量现在。比如2023年国内某知名高校招收新生中,本科生仅有4200人,但研究生逼近12000人,远远大于本科生。再者,因为复杂的原因,当前本就处在“体制内就业热”的背景下,因此不必惊讶。
对于“大材小用”“人才浪费”这类观点,陈志文指出,当前已非“学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或者“干什么就必须学什么”的时代了。同时,当下确实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需求与岗位。目前国内高校每年提供的教职大约几万个,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也难确保能在高校获得一个教职或者科研岗位。
“我们不能这边批评就业歧视,那边又指责一些就业选择,制造另一种‘歧视’。”陈志文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sitf/21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