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技术在学校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重视和发展个体潜能和美德,其核心目标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和获得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形式之一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最大的区别,在于当事人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对自己的问题的认识,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
【Keys】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技术;学校社团管理
一、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以促进人的精神以及心理的协调发展为方向,强调发展个体的心理正能量,研究重点是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让普通大众在良好条件下获得主观幸福感幸福和培养天才,以积极的态度评价人性。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作心理咨询来说,广泛应用于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协助团体成员解决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咨询手段[1]。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了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柏恩的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它是通过团体的力量,使个体在与团体中的人沟通交往中,体验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改进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促使个体形成健全人格,培养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是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以团体干预的方法为形式”以提升团体成员积极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为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内容与目标主要有两点!提升成员的幸福感”以及强化成员的性格优势。从理论层面”积极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经典理论都可以成为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如PERMA理论、性格优势理论,资源取向理论等[2]。与积极心理干预类似,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干预特点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意义
(1)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
团体心理辅导将在团体中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个体的成熟和发展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任务,关注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心理健康的群体,旨在促进团体成员的未来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寻找到一种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的规律,重视个体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发展,强调外界群体环境系统是个体产生识极的情绪体验的最直接来源,也是构建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3]。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上具有相同之处,积极心理学极大地丰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支撑理论,有了积极心理学的融入,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和任务都能更好的实现。
(2)积极心理学加强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
积极心理学结合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缓解团体成员的抑郁情绪症状,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提高高职新生的主观幸福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长期持续地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于生活事件建立积极认知,更容易感受积极情绪,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行为[4]。上述研究结果都证实,针对不同的群体和形式,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改善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心理咨询手段。
三、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1)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可能影响着个体是否采积极乐观正面的方式看待自我价值,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更倾向于发现自我在生活中价值和意义,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发挥自我潜能、形成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的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等,更可能拥有良好健康的身心。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根据成员类型的不同而有区别,总的来说,是促进团体成员成长得更健康、更热爱生活[5]。因此,要想团体心理辅导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团体领导者应帮助团体成员减少消极情绪体验感受,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地对待生活事件和情绪问题美国管理技术学校,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技术在学校社团管理中的应用,更多地关注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激发团体成员的积极情绪,提高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
(2)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团体成员的积极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优势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从发掘人的潜力、美德、优势等积极角度来发展个体心理。所以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要求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培养成员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
四、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应更多地引导团体成员向内关注和发现自我,培养自信心,建立积极自我认识,提升内控感美国管理技术学校,增强心理弹性,培养心理承受力,正确认识和敢于面对生活中失败和挫折,勇于应对压力和挑战等心理和行为,培养积极人格品质来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
[1]朱文昊,徐继燕,欧其语,等.焦点解决团体辅导技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干预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4,19(07):53-55+67.
[2]李虹.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技术在学校社团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4):69-72.
[3]冉雨琴,姚书红,张曼.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华章,2023,(11):105-107.
[4]罗玉青.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现状特点以及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对心理韧性的作用[D].西南大学,2023.
[5]林美君,邱腾雄,唐本钰.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3,13(05):95-103.
-全文完-
美国管理技术学校,教育观点 | 技术如何引领学习?——美国密涅瓦大学推行主动式学习策略及启示
为了让学生持续有效地改进学习,密涅瓦大学推行个性化反馈,即教师和学生在论坛上围绕课堂表现进行课后一对一辅导。从图2(f)可看到,学生贵兰姆正就上节课的表现与钱德勒教授交流,教授调取了他的课堂表现信息,并对他课堂上的时间数据、测验分数及其他可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反馈的每项内容都与学生课堂讨论环节中的贡献度紧密相关,教授会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检验教学效果:密涅瓦大学的自主测评
1.建立预定义、一致性的学习成果测评框架
密涅瓦大学围绕其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根据模型等级结构预设思维习惯与基本概念测度表。测度表涵盖了主要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核心能力。课程目标是该大学核心课程、集中课程教学的总目标,通常被分解成2〜5个具体的学习成果,并嵌入特定的技能和知识( et al.,2017)。为了保证学习成果评价的一致性,密涅瓦大学根据学习成果框架开发了五级知识掌握量表(见表二)。教师对照量表等级及标准评判分数,不仅提高了测评的准确性,还在体现一致性测评框架中分级显示学生的成长表现。
2.建立情境式、全过程的测评结果反馈机制
为了科学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果,密涅瓦大学为教师设计了情境式评价机制,要求运用相关评价工具实施精准测评,对学生所写所说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度反馈。这一测评结果反馈机制设有三种情境:一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根据论坛平台自动生成的班级讨论文本记录测评学生的课堂表现;二是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表现进行每天两次的即时书面反馈;三是在课后作业中,教师通过书面作业、视频作业和软件代码作业等进行全过程测评( et al.,2017)。
3.建立跨成果、多步骤的成果测评汇总结构
为使固定的测评机制与有意义的知识掌握度结合起来,密涅瓦大学开发了跨成果汇总的测评结构。以基石课程为例,所开设课程的思维习惯与基本概念不同,但这些思维习惯与基本概念是基于共同的测评分类,其成果均设有对应权重。例如:“课程的思维习惯与基本概念成绩”和“一般性作业”被设为基准权重,“多地游学作业”和“签名作业”的权重是其基准权重的2倍,而“基石课程终期项目”的权重是基准权重的4倍。在汇总结构中,密涅瓦大学设计了多步骤计分法,先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基本概念分数进行加权平均,再通过跨加权平均值计算,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反馈( et al.,2017)。
四、主动式学习的技术支持
密涅瓦大学研发的主动式学习论坛平台之所以具备智能化互动功能,就在于该平台的背后有对应的技术软件支持。这一“后台”技术主要是基于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结构化数据研发而成,故被称为“课程生成器”( )(Bader-Natal et al.,2017)。因此,这一后台软件的核心职能是课程项目开发,也是研发团队的合作载体。
(一)课程生成器的实现目标及其运作机理
1.课程开发
密涅瓦大学格外关注课程开发及课程计划的撰写工作,并把技术工具看作是决定课程计划起草、修改、反馈和改进等工序的重要保障。起初,研发团队使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实验性文件编辑器——谷歌文档( Docs)编写教学计划,但该文档无法实现将内容作为结构化数据存储在关系性数据库中,由此密涅瓦大学引入学习管理系统。这也是大多数在线教育系统的后台技术软件(李爽等,2016)。
但为了促进课程计划编写人与评审人的沟通合作,帮助学生整合资料增强学习效率,密涅瓦大学在谷歌文档和学习管理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升级版的课程计划管理系统:课程生成器软件系统。该系统的编辑界面成为合作者讨论和反馈的交流平台。这些交流信息与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作业任务等基本要素建立了关联,并把评论、记录、提醒和协作讨论等操作插入编辑结构化数据界面,实现跨课程教学政策文本共享,从而支持迭代设计和编辑过程。
2.课堂支持
课程生成器作为主动式学习论坛的后台技术支撑,其运作思维是呈现主动式学习论坛平台上的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为此美国管理技术学校,课程生成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应对三项内容:一是重复使用共享模板。密涅瓦大学利用课程的结构性特征,创建了一套拥有连续活动的模板,被形象地称为“步骤模板”(step )。在课堂教学中,课程生成器以课程的结构化数据对接教学活动的步骤模板,并把这些模板保存到共享库中以便重复使用,课程计划者根据共享模板再自定义副本(Bader-Natal et al.,2017)。
二是自动生成配置指令。密涅瓦大学在课程生成器软件的支持下,可以自动为课堂教学生成计算机可解析的指令,如根据学生学习程度自动分组。这将对主动式学习论坛平台的每项活动进行重新配置。同时,密涅瓦大学通过使用“结构化活动构建工具包”编写课程计划,根据配置说明直接编码到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每项活动和单元,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列表显示主动式学习活动的步骤,便于查看、验证,从而促进教师专注教学(Bader-Natal et al.,2017)。
三是有效插入应用经验。密涅瓦大学在课程开发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是在课程开发指南、作业和课程计划上,学术团队将经验分享给课程开发者,并把那些最佳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生成器软件中。例如,课程生成器设有教学大纲编辑器,能计算课程所需资源的成本,并帮助课程计划者控制成本;又如课程计划模板设有“参与提示”区,帮助教师发现和甄别“安静的学生”的课程表现。可见,课程生成器是课堂教学及应用经验的集成器。
3.课程管理
在迭代设计过程中,密涅瓦大学为课程生成器制定了结构良好且多级审查的工作流程。以课程计划为例,课程开发员(专任教师)和课程评审员(院长和经验丰富的教师)讨论确立课程目标,将批准的课程草案发布到论坛平台;接着由学院院长审核、批准核心课程和集中课程的计划,再由院委员会主席进行跨学院协调,提供课程开发培训。首席学术官监督整个过程,拥有最终课程审批权。
类似上述操作流程均存储在课程生成器关系性数据库中,课程管理团队通过数据分析支持课程管理和决策,特别是学院院长可以对多门课程开发进行管理。课程生成器的控制面板能显示课程组件的开发状态(即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和作业任务)和查询信息。这为学院院长及课程开发员和评审员等提供极大便利。同时,课程生成器支持教师对课程计划的每项活动附上记录,有助于管理团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整合和及时改进(Bader-Natal et al.,2017)。
(二)课程生成器的课程开发功能及其流程
1.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的创建与设置是课程生成器的首要功能,同时也是密涅瓦大学通过技术推动和实施课程计划的起点。每门课程都由开发员、评审员和教学人员共同组成研发团队,每个成员都会被添加到课程项目列表中,各自具有相应的权限。一门课程初次开设,课程开发员通常是首任教师。显然,课程研发团队的角色和权限相对灵活,所有成员都能在课程生成器支持的用户界面中看到他们的课程研发角色及分工,并保证及时更新(Bader-Natal et al.,2017)。
2.教学大纲
密涅瓦大学的教学周共15周(一学期),教学大纲的撰写人将整个学期分为不同的单元,通常3~4周设一个单兀(Bader-Natal et al.,2017)。教学大纲以教学单元为依据,围绕单元课程和学习目标,描述具体的课题、阅读内容和作业任务。从编写格式看,大纲撰写人从“整体总结”到“课题描述”再到“学生学习成果测评”的写作模式,恰是大纲评审人的审查和分析路线。一旦评审人审查通过,便会由课程生成器生成PDF格式文档,发送给外部评审专家。最终所有的反馈意见将纳入到草案中,以便修改、调整和更新。
3.课程计划
编写教学大纲时的许多编辑工具同样适用于课程计划,如设置参与研发角色的界面、讨论与协作、可用信息的模板自定义以及文档版本更新与保存。此外,课程生成器可以拖放界面的方式引入新的互动模式美国管理技术学校,教育观点 | 技术如何引领学习?——美国密涅瓦大学推行主动式学习策略及启示,从而定义和配置一系列课堂活动。为此,密涅瓦大学通过运用课程生成器软件,按照课程计划的编写思路制定技术流程图,包括15个步骤,涉及课前活动设计、课堂活动设计、作业任务布置等(见图3)(Bader-Natal et al.,2017)。总体来看,所有的“后台”操作都与主动式学习论坛平台的“前台”活动相对接(见图4)。
五、启示与思考
美国密涅瓦大学以教育技术、学习科学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人们描绘了未来高等教育的新图景。尽管它还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位“独行者”,但其存在足以影响人们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反思。对于我国而言,是要将其优秀的办学理念、方式和技术机制融人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技术融入学习科学
“以学生为中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内涵包括三层要义,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赵炬明,2016)。密涅瓦大学抓住这一理念内核,提出主动式学习教学模式,并将这一学习机制以技术的形式落实到人才培养中。这让我们看到教育技术正从操作的工具层面向制度的整体层面过渡,从教学方法层面向教育理念层面升华(鄢晓,邬大光,2016)。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实,无论是线下的正式学校,还是线上的MOOCs平台,当学习科学还未普及化时,教育技术极易沦为缺失人本精神的“无根之木”,技术与育人难以产生具有化学反应的深度融合。显然,密涅瓦大学提倡的主动式学习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有助于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
(二)以数据为参考,支撑课堂教学科学决策
在线教育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挖掘教育数据、分析学习状态已成为教育技术革新的核心任务。密涅瓦大学开发的主动式学习论坛平台好比是建立在关系性数据库上的“采集合成器”,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数据统计分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状态与学习体验,把控课堂教学节奏,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探究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参考。当前,国内不少高校纷纷改建智慧教室,希冀利用数据指导教学,但我们发现,由于现有技术的“智慧”有限,有效数据的获取及对数据的功能应用还不充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还未落实,依赖教师个人认知经验和判断的教学组织模式仍占主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有待于提尚。
(三)以互动为主线,构建双向联动教学机制
作为新型的线上教育模式,密涅瓦大学通过主动式学习论坛平台还原了真实的课堂教学场景,师生共同置身于同一网络空间,这是包括MOOCs在内的多数在线教育无法提供的体验。为了实现主动式学习,密涅瓦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强调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线的实时同步研讨教学。这意味着从传统的“人机交互”转为“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形成线上教育的多重交互模式(何克抗,2015)。相较而言,MOOCs教育缺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正式的学校教育缺乏的是人与机之间的信息交互。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绝大多数高等教育的线上教学模式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教师)一机(技术)一人(学生)”双向联动机制,这无疑为我国教育技术中的多重交互模式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四)以成果为导向,实施学生学业精准测评
成果导向教育( based )是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其理论根基是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二是怎样的学习经历能达到预设目标;三是怎样组织学习以实现目标,四是怎样对学习进行有效评估(申天恩,洛克,2016)。密涅瓦大学围绕主动式学习的“金字塔”型育人目标研发了自主测评机制,借助主动式学习论坛平台对学生学业成果实施精准测评,对成果导向教育做了积极探索。长期以来,我国坚持把“教学成果”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制度,但由于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不足,学生学习成果往往“碎片化”,仅凭人为处理难以实现系统汇总和分类深加工。因此,我们应在全面认识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研发符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学业成果测评机制及具有分析功能的技术工具,旨在对学习实施精准测评,同时保障高校教学组织的高效运行。
(五)以课程为载体,推动研发教学协同合作
密涅瓦大学将课程视为大学组织的核心。由此,不难发现密涅瓦大学的核心技术都围绕课程展开。课程生成器软件的研发便是立足于课程项目、课程计划和课程管理。这一研发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人员、评审人员与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形成课程研发共同体。显然,这为我国高校教育技术自主研发提供了有益经验。首先,研发团队必需确定好技术载体(如课程、教室等),明确技术载体的目标和运作机理,并且要充分融入真实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其次,研发团队需要建立情景式的技术工作流程图,为可视化的智能互动平台提供清晰、具体的操作步骤,建立“台”前“台”后同步衔接机制,扩大协同合作的范围和效力。
总之,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向,密涅瓦大学的创建无疑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育人理念和操作经验。但密涅瓦大学的实践毕竟处于“起步阶段”,毕业生就业质量还未得到劳动力市场的检验。要想深刻把握密涅瓦大学运用技术促进学习变革,“倒逼”人才培养改革,还需要对其人才培养成效进行跟踪研究,而不能仅停留在对其“理念”和“操作”层面的机械借鉴。鉴于本研究是对密涅瓦大学实时发展的案例分析,不免带有阶段性发展“印记”,因此有必要从学生学业成果表现的角度继续考察。当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内涵式发展的叠加期,教育技术牵引的“课堂革命”已在高校中悄然发生,但如何使学习的科学、教育技术和人才培养三者有机结合,特别是向教育技术赋予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将成为高校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难点”。具体而言:1)教学数据库的建立与运用;2)学生课堂参与的技术保障;3)科学准确的学习成果测评;4)信息技术在课程研发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委托课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中公私联合体院校形成机理及治理机制研究”();2017年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基于学业成果评价(0BE)的财经类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简介:陈涛,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方向:教育与人才资源开发、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大学生学习成果测评;邓圆,博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培养,研究方向:劳动力就业技能评价、教育经济计量研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meiguan/21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