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渭水校区风景园林调研》报告摘要:调研通过对长安大学校园总体景观格局的分析思考,归纳出六大类绿化景观的现状和布局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不足之处,以求对以后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长安大学 风景园林 调研报告一、校园环境概况 渭水校区位于西安市北郊的北三环路北侧,坐落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生态产业园的交汇处。东侧毗邻规划中的 8 0 m宽的朱宏路中央绿化带 ,周围有万亩果园,鱼塘连片,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非常适宜读书学习,是办学的理想场地 。 校区占地面积1703亩, 学校的总建筑面积约3 6万平米 , 1 .2万人 。渭水校区东北角是原交通部重点学科实习基地——筑机 、 汽运试验基地 , 校区东西总长1600余米, 南北最宽698m, 最窄仅406m。主要建筑物有???修远、明远两座教学楼,,逸夫图文信息中心,13幢标准化大学生公寓,滋兰苑、树蕙园两个学生餐厅,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师公寓,办公楼,校区医院,两个运动场及其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适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代化大学校园格局。
图表 SEQ 图表 * 1 长安大学平面图 二、校园新区景观规划总格局将长安大学渭水校区的绿化景观进行归类分析,共总结出六大类绿化空间:校园广场绿化空间、湖岸水景绿化空间、学生生活区绿化空间、道路廊道绿化空间、中庭院落绿化空间、预留用地绿化空间。其中校园广场绿化空间和湖岸水景绿化空间对外展示作用强,容纳活动人数多,为校园景观规划的重心。下面分别进行介绍:(一)校园 广场绿化空间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在较为规整的平面布局中,并不过于强求图面的多重轴线关系,只用一条突出的轴线显现出大学校区的理性色彩。以校园新区南入口、入口广场,水景广场, 图文广场、图书馆、构成校区的景观主轴线。其中,图文广场为校园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用于举行大型校园展示活动,图书馆定位为渭水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图表 SEQ 图表 * 2 校园入口广场入口广场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宽敞的大门采用了花岗岩建材,显得具有庄严大方,正对入口的是两个玻璃四棱锥,构成了入口广场的标志物,起到限定入口空间的作用, 整个入口广场是由外界进入长安大学图书馆前的过渡性空间,是进入大学的门户,是长安大学渭水校区空间景观主轴的起点。
入口广场西边的建筑是明远E座教学楼,建筑设计别具特色,整个建筑是一个由玻璃井盖连接两个三角体状建筑形成的方正体块,玻璃顶下为视觉廊道,很好的将明远湖的景色展现在参观者面前。广场东边是行政楼,其高大体量,优美的造型成为长安大学的标志建筑之一。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入口广场,紧邻南面主入口,是进入校区后的第一个开放空间,也是展现长安大学校园景观的第一个特色场所。该广场面积约1公顷,被出入校园的主路围合。该广场的功能主要为休憩、等候和游赏等,为初入校区的师生提供了一个驻足游赏和感受校区风貌的空间。该广场上设置遮荫的树木、尺度宜人的坐具、和长安大学建校60周年校友赠送的石刻和铜鼎,在东、西两部分的路缘一侧,各设置一排景观灯柱,使其不仅成为长安大学的景观标志物,特别在夜幕降临后,这些景观灯柱也使学院内外的人都能感受到校区夜景的生机和魅力。长安大学入口广场的设计以直线条和矩形构图为主,其中,石刻和雕塑具有人性化得尺度,配同广场步道和花坛很好的强化了入口广场的空间轴线。水景广场图表 SEQ 图表 * 3 行政楼与水景广场水景广场同入口广场规整的平面形成对比,入口广场强调景观序列而水景广场则以自由的曲线为主,立方块状大小不一的石块堆砌在曲线水池的边缘,配合高低不同的水柱构成了欣赏校园建筑的前景,很好的活跃了校园的气氛。
入口广场绿化覆盖率较高而水景广场则以大量硬质铺装为主,是滑板爱好者的理想舞台。广场两边临路有可坐的树池,配同景观植物很好的围合了水景广场空间。图文广场图文广场是长安大学渭水校区的中心广场,是校园内的重要景观节点,是学校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其平面铺装从中心大型阶梯状喷泉向外辐射,同两组围绕着喷泉的大型水幕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前景。广场内以水为主题元素,通过跌水,落水,喷泉,池水,水幕等的灵活运用, 很好的呼应了水景广场,增加了本被校园道路分割的两个广场之间的视觉联系。同时,哗哗作响的喷泉和落水声也将外界的嘈杂噪声湮没其中,为图书馆内提供了一个安静闲适的环境,很好的过渡了两个功能不同的空间。其他除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广场之外,学校还结合主要建筑设置了用于聚会,交流,集散人流的多个小广场。由于功能定位的不同,各个广场在铺装,绿化,尺度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行政楼广场:行政楼广场位于行政楼北入口外,广场整体下沉60cm,内部空间通过两组树阵限定,且点缀有若干装饰性灯柱,在朝向图书馆面留有视觉廊道,是观察图书馆的绝佳方位。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楼广场同图文广场的连接和渗透,巧妙地运用了成排的银杏树阵和步行过道,极好的渲染了环境氛围。
滋兰苑、树蕙园广场:多用于学生社团举办活动,其中滋兰苑广场地面铺装细小而精致,绿化成片状,空间分割感较强。树蕙园广场由于东侧有大学生活动中心,人流集散要求高,固采用60X60的大理石铺装地面,并拼贴出不同图形,整体感较强,广场绿化多布置成排的树阵,形成开阔的空间。修远广场:修远广场由修远两栋教学楼同校园道路围合而成,中心设置绿岛,是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学生举行英语角,演讲比赛的固定场所。(二)湖岸水景绿化空间修远湖修远湖用地完整,通过园林式造景手法营造了一处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滨水空间。其主要特点在于景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潺潺的流水发源于起伏多变的高地,几经周折流入平静的修远湖,通过湖中心的一组喷泉达到高潮。湖边杨柳依依,景色怡人,配合石凳座椅成为晨读晨练的绝佳圣地。值得一提的还有湖中的汀步,其平面形状大小不一,高度各异,恰若出水的红莲,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校园景观之一。 图表 SEQ 图表 * 4 修远湖畔明远湖图表 SEQ 图表 * 5明远湖畔明远湖位于明远教学区内,被三栋天井式教学大楼所围合,教学大楼面向湖侧面多设计成底层架空的灰空间,使教学大楼与湖面景观环境相连通,形成相对统一的绿化片区,通过利用水陆风形成很好的小环境。
教学楼门厅设计成玻璃外墙,有效结合二楼平台使景观最大化利用。湖面架设有仿古长廊,湖中碧水荡漾,游鱼嬉戏,吸引不少同学驻足于此,观鱼品书,自得其乐。湖面偏西侧是一组喷泉,晶莹透亮的水柱在风中摇摆不定,好不快活。沿着明远湖畔铺有一圈环湖步道,形状曲折多遍,尺度亲切怡人,湖岸植物多选颜色鲜艳的小乔木, 既不阻碍视线,又丰富了湖面景观。(三)学生生活区绿化空间学生生活区楼间绿化同其他绿化空间有所不同,既要有满足基本生活服务要求的小广场,又要有可观性景观,设计重点在于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宿舍楼前主要由植物配置形成景观,通过绿化灌木带,大片的地被植物来形成舒适宜人的环境空间。中心的绿化带上种植了花灌木带,草花,特色树种等。(四)道路廊道绿化空间校园道路具有多种不同等级,其绿化形式也各有差异,但基本原则一致。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内,我们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介绍:其一,道路中心分割带绿化;其二,路边行道树选择。图表 SEQ 图表 * 6 道路分割带绿化道路中心分隔带绿化:由于学校用地为长方形,东西距离1600多米,故采用一条东西向双线回环状道路进行机动车交通组织。为较好的分割两条道路,避免视线干扰,加强道路两边景观联系,道路中心设置较宽的绿化分隔带。
以图书馆为界,图书馆西边,分隔带内种植草坪和各色小灌木,以各种颜色的植物搭配出不同图案,空间开阔,更多强调两边教学楼的联系。图书馆东侧,分隔带内多种植小灌木,植物种类丰富,花型繁多,且内部设计成一条曲折多变的小径,使人可以步入其中,小径两旁还着重进行夜景灯光照明,使原本呆板的分隔带生机盎然,极富趣味性。但由两边道路车辆来往,使人在其中缺乏安全感,故效果并非如预想那么完美。路边行道树选择入口广场道路玉兰图书馆后道路柳树宿舍楼旁道路灯笼树图书馆前道路国槐(五)中庭,院落绿化学校教学楼多以组群形式布局,形成大大小小数个院落空间,院落内部绿化宜简不宜繁,多种植四季常青,花色鲜艳的小乔木,形成良好的景观空间。院内还设有坐凳台阶等可坐空间长安大学风景园林,但由于四周建筑较高,建筑阴影区过大,监视感过强导致院落使用频率低,仅发挥了其通道功能。在图书馆中庭和明远教学楼天井内,选择了种植小灌木,造景以精致小巧为特点,多结合室内装饰化背景布置,发挥点缀装饰功能。(六)预留用地绿化景观图表 SEQ 图表 * 7 预留用地树林出于对学校发展需求的考虑,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内留有多块发展预留用地,其中较大的两块分别位于图书馆东侧和行政楼东侧。
其绿化以面状为主,选择种植白杨,女贞等廉价易成活树种,既绿化了大面积闲置用地,又在学校内部营造出大自然般开阔的景象,是学校的难得的一块林地。每逢周末总会看见三三两两的小队人群漫步其中,他们或打闹嬉戏长安大学风景园林,或闲坐长谈,或铺开一块长布,尽享丰盛美食,这看似没有设计的设计为同学们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经过此地,早晨,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梢照射大地上,一片祥和的美,我习惯性的闭上眼睛,深呼一口大地的气息,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始。(三)调研总结 通过对长安大学绿化园林景观实地调研,我们对校园景观绿化和相关造景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且对以后的公园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校园景观绿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游园路网设置不太合理,过于追求平面构图的美观而忽略了其实际使用的功能,给行人造成了不便;水景广场景观区部分景观元素布置混乱,缺乏统一美感;校园景观小品形式单一,多以石刻为主,标识性不够,应设置一些与学校特色相关,造型前卫大方,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小品。参考书目:《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 第二版同济大学 李铮生主编 《城市设计》第三版同济大学 李德华主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lvyou/10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