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子,推动高校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履行服务社会和服务民生的职责,培养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的青年人才,2019年初,宁波大学党委发文正式成立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以下简称“宁大乡研院”),作为全校面向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的平台。其中第一个乡村振兴研究试点设在了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三年多来,宁波大学从调研入手,与东吴镇逐步展开深入合作。东吴镇作为宁波大学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研究与实践基地,探索出以党建为统领,在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人文等多方面开展帮扶,共同打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样板,称为“大学小镇”乡村振兴模式。
一、基本情况
东吴镇地处宁波东郊,下辖12个行政村,是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名镇,镇内有驰名中外的东南佛国天童寺,有融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典型半山区乡镇。近几十年来,东吴镇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形成以机械电梯、冶金铸造、针织服装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20年全镇年财政总收入近5.5亿元,曾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宁波大学是教育部、浙江省、宁波市共建的“双一流”高校,是宁波地区唯一一家学科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等十一大门类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的海洋学院、艺术学院、 建筑与环境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等多个学科老师和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乡村发展研究,开展农村住房建造技术研发、乡村环境整治技术研发、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技术、乡村文化、乡村艺术建设、乡村法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锻炼了一批从事乡村研究的人才队伍。
“大学小镇”乡村振兴模式,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宁波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全面推进东吴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发展质量、城镇品质和核心功能等方面的提升,全力激发乡村振兴的“治理引擎”“文化引擎”“生态引擎”和“产业引擎”,探索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新路径。
二、实施进展
2021年,在宁波市科技局重大研发专项的支持下,宁大乡研院依托学校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组织10个学科性学院70余名教师和研究人员,全面对接东吴镇12个行政村,全方位推进东吴镇“乡村法治水平提升”“乡村音乐品牌塑造”“乡村医疗健康护航”“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乡村体育运动振兴”“地方产业发展赋能”“红色基因传承”“乡村记忆留声”“骨干人才培养锻炼”“青春助力天童老街发展”等实施,形成宁波乡村特色产业,进而提出乡镇五大振兴(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的规划和综合解决方案,形成可看、可学、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典型示范样板。目前主要进展:
(一)文旅融合闯出产业振兴“新路子”
立足东吴镇两大片区的发展特点,宁大土木工程学院合理规划建设600亩平塘“专精特新”产业集聚区,推动企业“腾笼换鸟”再造产业新东吴。结合非农非粮整治以及东吴目前特色农产品断层现状,浙江省农科院、宁大商学院在天童片区扶持“小白西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建立460亩涵盖休闲垂钓、农事体验、婚纱摄影等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目前,投资7500万元、用地680亩的全流程体系建设已与社会资本达成初步意向。
(二)古今共振擦亮文化振兴“好牌子”
紧紧围绕老天爷经济、老祖宗经济和老百姓经济等“三老”经济,宁大音乐学院肖玛老师等6名“在地艺术家”,深挖东吴本土海丝文化、宰相文化和禅意文化,目前已有多个展现东吴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和音乐作品出炉,其中摄影作品多次登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联合中法学院、潘艺学院建设汉服馆、宋韵文化展示馆、乡贤名人馆等四个体验场馆,推进宋韵文化展示带建设。实施全域“口述史”项目,试点编写南村村、三塘村、勤勇村村史,开发乡村历史文化数字化管理系统,挖掘文化因子,留住乡愁记忆。今年以来,“我在东吴过大年”“春日农忙”等东吴文化元素已累计被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0余次。
(三)绿色先行拿出生态振兴“金点子”
宁大土木与环境学院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镇域内1248亩“非粮化”整治农田污染治理与生态安全格局重构。宁大旅游文化学院在三塘村未来乡村建设中,最大限度促进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结合。此外,协助研发建筑立面与景观小品提升和乡土艺术氛围营造技术,在复原乡村历史文脉和促进乡村有机更新的基础上,积极打造美丽庭院、美丽角落、美丽节点、美丽田园等宁波大学风景,并由点到线、连线成面。
三、主要特点
(一)注重党建引领作用
宁波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大学小镇”建设工作,与鄞州区东吴镇党委建立了“大学小镇”党建联盟,校党委书记朱达同志多次召开现场会,率18个学院和部门的党组织负责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与东吴镇党政班子成员、镇下属12个村、企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直接面对面对接,建立起了“书记联书记—组织联组织—党员进基层”的工作机制。自共建以来,各党组织书记和工作专班不断加强沟通协调,共召开“书记联书记”会3次,项目合作对接会、论证会6次,有力推动了12个共建项目落实落地。
(二)注重顶层设计谋划
宁大乡研院通过将“大学小镇”模式纳入东吴镇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中,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整体合力,全面对接东吴镇“七创争先”各领域的发展需求,落实“村村有品牌亮相,村村有项目落地”的发展目标,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从综合性改革到复合性提升。结合宁大的理工文商法体旅艺音等10个学科性学院的综合优势,整合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地方乡镇企业资源,系统谋划霓裳风物汉服体验馆、宋韵文化展示馆、乡贤名人馆、沉浸式众阅空间、画龙村美丽乡村、“城镇大脑”等一大批乡村振兴项目落地。
(三)注重高校优势发挥
宁大乡研院依托学校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组织10个学科性学院70余名教师和研究人员,全面对接东吴镇12个行政村,全方位推进东吴镇各项改革,有力支撑了小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个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宁波乡村特色产业,进而帮助东吴镇提出了乡镇“五大振兴规划和综合解决方案”,即产业振兴规划和综合解决方案、生态振兴规划和综合解决方案、文化振兴规划和综合解决方案、人才振兴规划和综合解决方案、组织振兴规划和综合解决方案。形成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城乡结合部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携手探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路径方式、机制框架与典型模式。
(四)注重院士专家领衔
宁大乡研院紧密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融合-发展-共享”为理念,聚焦乡村振兴和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乡研院首席科学家陈剑平亲自领衔,充分发挥宁波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文化优势及宁大乡研院的“智库”作用,整合全校优势力量,以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为样本,推动小镇的产业重塑、生活重塑、生态重塑以及服务系统重塑,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方式、机制框架与典型模式。
四、成效经验
(一)谋思路:科学定位,以体系思维谋划东吴镇发展
宁大乡研院结合东吴镇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基础,尤其是基于东南佛国天童古刹这一历史文化积淀和太白湖、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等独特自然禀赋,明确东吴镇的5大发展规划目标,即打造世界佛教圣地级精神家园、打造生态农业及和谐社会的样板、打造江南特色的旅游小镇、打造宁波人的后花园和打造东吴人的幸福家园,指导编制《东吴小镇总体概念规划》。
(二)改村貌:因村施策,用绣花功夫微改造东吴镇
组织专业团队指导东吴镇天童片区小城镇环境整治工程。改造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不变五变化”,“三不变”即不做大拆大建,传统风貌不变;不迁走一个村民,不变相搞纯商业开发;不搞简单的行政强制,群众意愿不违背。“五变化”即与自然环境进一步和谐,历史文化进一步挖掘扩大,与时代特色进一步接轨,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模式进一步转变。东吴镇天童片区的小城镇环境整治也受到时任浙江省省长郑珊洁的肯定,他认为此做法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微改造”“绣花功夫”“因地制宜”等重要思想和理念,也完全符合实际,而且留住了乡愁,这样的盆景可以复制成风景。2019年,东吴镇再次被评为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镇,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双样板镇。
(三)建平台:校地共建,大学助力东吴镇发展
宁大乡研院组织潘天寿建筑与艺术学院赴东吴镇设立创业创新基地,引导师生挖掘当地文化、参与文创设计,目前已开发文创项目20余个。如依托乡村建设高校创业创新基地,在东吴镇举办“名师有约”系列活动,探索教授驻村传学等模式。将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家具研究中心设在东吴镇,形成东吴木作产业创新发展基地,挖掘传统木作产出内涵。建设新乡村音乐研究基地,进行原创歌曲合作,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基因,促进传统民俗创新发展。
(四)扩影响:媒介助推,社会力量加盟东吴镇发展
宁大乡研院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事迹入选央视频《印象新农村》系列专题片,在央视新媒体平台连续播出宁波大学风景,点击量达20万+,小镇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带动了乡村旅游,鼓了当地老百姓的钱包,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学小镇”相关模式做法在“学习强国”、宁波电视台、甬派、鄞响等媒体报道。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lvyou/100939.html
评论列表(1条)
[…] 国外乡村旅游迸发新活力(国际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