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不同寻常的铺路石
潮州昌黎路海阳儒学宫前的昌黎旧治牌坊下,地上有一块并不醒眼的铺路石。这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它和其它的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地承受压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但是它却引起了不少潮州民间学者的注意。
每当大雨过后,它的上面就会显现出一些字迹。如果多加留意,你能看出这块铺路石是一块刻满了字的石碑。
虽然经过多年来日晒雨淋,人踩车压,它已经有所磨损,但落款字样还是能辨认出来:中国民国十一年六月一日中国红十字会潮州分会立。
但它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难以看清。长光伯认识的一个大学生冯宗源会拓片,就请宗源在这个暑假的某一天中午人流量比较少的时候,顶着烈日将石碑拓了下来。
有了拓片,长光伯终于看清楚了这块石碑的内容,这是捐款的芳名录。遗憾的是它只是后半部分,原芳名录应该由两块石碑组成。但这半部分的芳名录也记载了不少信息。
潮州红十字医院成立的芳名录
这块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1日立的石碑,就是潮州红十字医院成立时的捐款芳名录,正是有了石碑中记载的这些先贤的捐赠,才有了潮州红十字医院!
而潮州红十字医院,也即是潮州市中心医院的前身。
湖南师范大学王浩经过查阅《潮安医院志》、《汕头卫生志》等资料后,在他的的学术文章《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红十字会在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中阐述了潮州红十字会的由来:
潮州红十字会在潮汕地区堪属创办较早的红十字会组织。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潮城知名人士杨柳(杨春崖),程鹏(程翼云)、郭荫臣、王雨若、许世芬等倡导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潮州分会’,后改‘潮州红十字会’,会址设于潮城司巷12号,首任会长是杨柳。”1922年,潮州红十字会在潮安县城潮城司巷成立“潮州红十字医院”,除日常医疗活动维持医院正常运作之外,还于每周两天实行对外门诊,免收医药费。1923年,潮州红十字医院随着“业务不断扩大,医护、药人员不足,即开办附属‘潮州医学专科学校’,聘请徐天恩医师(广州人)为校长,冯仲坚、林舜阶、郑国藩、程政、翁辉东等医师为教员,至抗日时期,潮州沦陷前夕停办‘潮州医学专科学校’共办五期。”潮州医学专科学校是潮汕地区“最早的一所医科学校,学制3年,第1期招收医疗专科班32人,翌年2月6日开学,校长徐天恩。”学校开展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涌现了以吴俊辉为代表的一批从潮州红十字会医院附设医专毕业的优秀医学人才;同时他们也辅助着潮州红十字医院的日常医疗活动,真正做到惠民利民,发扬着潮州红十字医院“拯危扶困,施医赠药”的宗旨。
潮州红十字医院
贝文贤先生供图
这块石碑虽然只是芳名录的后半部分,但芳名录上的很多人物,都是当年在新加坡叱诧风云的人物。
石碑右上角的第一个名字是林义顺,他是新加坡华侨,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和爱国侨领。他很早便在侨居地南洋和故乡潮汕进行开辟萆莱的革命活动,是两地反清运动的播火者之一。他也是孙中山最早联系到的南洋革命华侨。
碑中捐款芳名录中,目前能考证到身份的还有:
四海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加坡义安公司和潮州八邑会馆总理、新加坡广东会馆首届会长李伟南;
新加坡华人业缘社团——新加坡布行商务局的发起人、中国总商会董事、端蒙学校总理沈蔼塘(沈祥安);
新加坡潮州会馆发起人谢顺琴;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名誉顾问陈敬堂;
新加坡亚洲保险有限公司发起人王邦杰(厚丰号);
新加坡先侨名人刘正兴(刘葵如);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义安公司、中华总商会、端蒙学校、树人学校董事林树森(永顺成)
……
(以上资料提供:陈贤武先生)
可以看出,这块潮州红十字会后半部分的捐款都大多是当年赤子心诚的新加坡爱国侨胞,没有他们,就没有潮州红十字医院,也就没有今天的潮州市中心医院。
他们理应千古留芳名!
曾为潮州七日红作出贡献
今年六月由中共潮州市湘桥区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的《潮州市湘桥区革命遗址汇编》中,就有一篇关于潮州红十字医院的文章:
“潮州七日红”期间
救治和掩护南昌起义军遗址
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街道司巷12号,部分区域位于文星路1号。
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军进驻潮州城,在潮州开展革命活动前后有七天的时间,史称“潮州七日红”。9月23日,南昌起义军人潮后,立即将南下途中在瑞金和会昌战斗中负重伤的百余名官兵,分别安置在潮州红十字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治疗(两次战斗中共有重伤员300余人在福建汀州的福音医院经傅连暲等人开刀医治潮汕华侨名人,起义军南下潮汕时留在汀州福音医院200人,其余重伤员随军到潮)。当起义军要求潮州红十字医院院长程伯勇收治重伤员时,程院长热情地接纳了这批伤病员,并迅速组织所有医务人员进行精心治疗。
9月30日,国民党军队两个师9000多人的兵力围攻潮州城,南昌起义军第三师官兵奋力抵抗整日,终因众寡悬殊,伤亡惨重,余部于傍晚突围出城。在县邮电局检查往来信件的起义军女兵胡毓秀和王鸣皋,因未接到突围的通知被滞留在单位。次日,县邮电局老局长派人将她们送到潮州红十字医院。在医院的厕所间她们遇到了在县电报局负责电报收发工作的女兵谭勤先,她是在撤离的时不幸负伤,被对老夫妻送到了红十字医院的。院长将她们3人安顿在厕所间保护起来,特地在厕所门口挂上“女则所”的牌子,每天有专人送米饭给她们吃。她们在厕所间隐藏了一个星期后被人叫了出来,见到了一位同情革命的医生,医生安排她们在医院看护起义军伤病员,她们便留下来悉心照顾自己的战友。这期间,这位医生的太太还为她们裁了3套便衣。此后,3位女兵以及治愈后的起义军官兵进一步得到潮州红十字会的帮助,先后安全离开潮州,踏上了新的征程。
该遗址现被改建为一栋6层和一栋3层的居民楼。
现在司巷12号已被改建为居民楼
芳名录成为铺路石的前因后果
为何芳名录成为铺路石?阿伯没办法知道查证到其具体原因。
但基本可以确定它就是在1988年“昌黎旧治”坊重建之时被铺到路面上的。潮州红十字医院旧址就在牌坊不远处的司巷之中,估计是红十字医院被改建成居民楼之时,石碑被丢弃在附近某个角落,而在重建“昌黎旧治”坊之时,觉得这专块石碑的尺寸刚好,就被当成了铺路石。
近日,长光伯将收集到的拓片内容及关于潮州红十字医院的资料向有关部门反映后,很快引起了重视,立即组织人力将石碑挖出。并送至潮州市博物馆进行收藏。
这块石碑,是潮州红十字医院成立的捐款芳名录下半部分,也是革命遗址红十字医院难得的历史佐证文物。遗憾的是,它的上半部分现在何方,我们尚不得而知。希望有一天能发现它,让它们重逢。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经不重视文物的保护,甚至破坏过文物。
但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些文物的重要性,它们才是支撑起这个古城的文化命脉。
如今潮汕华侨名人,我们还有机会去重拾起这些历史的点滴,去修补这些被遗漏的历史,每人都出一点力,一点一滴的积累,这座古城将会更加有血有肉。
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
好文要等别人转你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9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