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杂志《亚太视光学》刊登过一幅中国地图,上面只标注了3个城市:北京、上海、温州。温州何以与京沪并列?答案是因为眼视光。
全国高校首个眼视光学专业诞生于此,全国九分之一眼科医师毕业于此,学校是教育部高校眼视光医学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在其引领下,全国21所院校创办了“眼视光医学”五年制专业……
虽然不是一线城市,但温州医科大学却凭借创新基因、融合理念,使“无中生有”的眼视光学异军突起,形成了集教学、医疗、科研、产业、公益、推广于一体的眼视光发展体系,被国际学界称为眼视光学“中国模式”。
从无到有,眼科与视光“合二为一”
根植于温州这片热土,温医大有着“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创新的基因,始于我国著名眼科屈光学泰斗缪天荣教授。作为标准对数视力表和5分记录法的发明者,缪天荣很早就提出了让眼科学和光学相结合,重点放在眼科光学的理论研究和器械设计研制上。他认为,学校处于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大都市,就要扬长避短,做出特色。1976年,他在温州医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眼科光学研究室。
1986年,缪天荣的弟子——王光霁和瞿佳乘坐绿皮火车赴深圳参加一场学术会议,途中反复讨论着一个世界性的学术问题——在美国,诞生了百年之久的眼科和视光学科,为何始终独立发展、没有交集温州医科大学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眼视光学博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甚至处于无序争斗中?“人类只有一双宝贵的眼睛,我们能否将眼科学和视光学合二为一?”“美国人做不了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当列车抵达终点,“做中国自己的眼视光学科”找到了起点。
眼视光作为一门全新的创新学科,从“眼睛既是生物器官又是光学器官”双重属性出发,提出“疾病、视觉康复和功能性视觉矫治”的视觉健康需求。设想很完美,可没有教材,没有师资,没有设备。学校顶住压力,把突破重点放在师资和教材上。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从国内遴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前往美国进修视光学课程。
待到学成归来,这批专家的知识技能体系已经覆盖眼健康预防、保健、诊疗、康复等领域。他们结合国内的教学特点设计课程,成功撰写出一套教材,包括《视光学理论和方法》《眼科学基础》《角膜接触镜学》《屈光手术学》等。“这是中国首套眼视光国家规划教材,经过不断修订再版,至今仍是国内眼视光专业金标准教材。”温医大原党委书记吕帆说。
眼视光专业在温州诞生了。1988年,学校招收了第一批临床医学眼视光医学方向的大学生。10年后,教育部批准眼视光学作为新设置的专业,开始单独招生。五年制本科毕业生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可取得医师资格,具有处方权与手术权,培养的人才既可以从事视觉矫正、保健,也可以从事眼疾诊疗。
“实在惊讶,温州竟有如此先进的专业理念!”来学校考察的外国专家无不表示震撼。现在欧美国家,视光学和眼科学还分成两个不同专业,而温医大已经形成了以五年制医学本科为主体,四年制医学技术为协同,“5+3”一体化、硕士、博士教育为提升的全链条式眼视光教育。
顶天立地,从一个专业到一个体系
“我们不仅要‘顶天’,眼视光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要‘立地’,让眼视光医学的优质技术惠及更多患者。”温医大眼视光医学部主任瞿佳如是说。
正是秉持这种“顶天立地”的发展理念,1998年,瞿佳、吕帆和王勤美等教授主导创办了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这家集眼病诊疗和视觉功能矫治于一体的眼科医院,填补了没有眼科视光融合的眼专科医院的空白,也开启了学校教师“三栖明星”的新模式。白天上课、门诊,晚上做科研,成了大多数眼视光教师的常态。
比如,“眼科学”课程组组长王毓琴就立下“规矩”:由坐诊相关专科诊室的教师来讲授课程中的对应章节,每名教师都要在课件里介绍自己遇到过的临床案例,让课堂内容生动起来。为了提高学生手术技能,白内障专科与国际防盲机构合作研发手术培训模拟器,建立了我国首个眼科手术模拟培训中心。中心副主任徐栩说:“过去,一名医生最多带一两名学生,手术操作培养周期比较长。现在不仅能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培养手术医生,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风险。”
有人笑称,温医大眼视光开创了“前店后厂”的办学模式。“前店”指医院,“后厂”是实验室,医生通过门诊案例开展研究,将科研成果再应用到门诊病例治疗中去,在门诊和科研中的实践得以不断丰富教学课堂,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学校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
这种模式为眼视光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医院开创和推行了一系列临床新技术,年门诊量近百万人次,跻身“全国医院五十强”。医院的发展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提升,学校相继建立了眼遗传学、眼模式生物、近视研究等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科研平台,许多科研成果达到了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并成为国内医疗机构中唯一同时拥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的单位。这些平台都向学生开放,成为协同育人的载体。
眼视光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也在迅速向全国各地推广,通过创办分院、合资办院、技术合作等多种创新形式发挥辐射作用。首批入驻海南博鳌超级医院的眼视光眼科中心,成为对接国际舞台的重要窗口。在温州创新建设“中国眼谷”,已落地科技型企业60余家,签约世界500强、上市企业11家。
同时,学校还以师生传承接力的形式开展“川藏青健康光明行”等慈善活动,诠释医者的仁心大爱。20多年来,他们在全国行进20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17个省市,为100多万人开展了眼部筛查,为近4万人进行了眼科手术。
至此,从教育起步的温医大眼视光,在医教研深度融合后,拓展至产业、推广、公益等领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眼视光学科体系特色发展之路。
精益求精,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2020年秋季,温医大眼视光学院新开出眼视光“新医科5+5”班和“新工科4+5”班,这是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创举。
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是眼视光专业秉持不变的育人标准。此前,学校就与国际先进的视光学院联合发起了“中美视光学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发展计划”“中国眼视光未来领袖计划”等卓越学生培养项目。
“2020年新开设的两个班是这个卓越学生培养项目的升级版。”据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陈浩介绍,当前多学科交叉的课题越来越多,眼视光教育也需要医理工等多学科融合。这两个班依托眼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博士点,整合三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三大国家级教学平台、国家级一流专业优势资源,采用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方式,着力打造眼视光领域医学科学家和研发科学家。
新生宋书宁告诉记者,专业课程不局限于眼科医学,还有相关的生物材料医学工程、生物医学信息学等特色课程,涉及生物、材料、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也与大数据、基因组等有关联,交叉融合的学习模式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目前,温医大眼视光学院已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达成合作关系,未来将送学生过去交换学习偏基础的工科课程,以弥补自身在工程教育上的不足。此外,学院还将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等海外高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由中外联合导师组共同指导。
同时,学校开展多方位的学生国际交流温州医科大学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眼视光学博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年定期选派近40名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院所进行访学。开展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学分得到美国著名眼视光院校的认可,毕业生可以在美国直接获得执业资格。创建了中美合作培养眼视光学博士项目,该项目是我国目前第一个由美方授予、中美两国政府认可博士学位,也是目前国内层次最高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温医大党委书记吕一军表示:“从‘无中生有’到‘领跑全国’,如今的温医大眼视光已经登上了世界舞台。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加盟,为呵护人类眼健康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世界眼科学和世界视光学贡献中国力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84390.html
评论列表(3条)
[…] 学校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 […]
[…] 学科专业目录是知识分类和社会需求的基本体现,是国家引导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新一轮医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宗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温州医科大学与韩国全南国立大学药学专业博士学位合作培养国际博士,坚持“四个面向”,增设和调整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专业类别,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丰富了医学学科专业内涵。 […]
[…] 蔡丰平,1971年出生,温州人、意大利华侨。曾任意大利新丰云贸易总经理、意大利拿波里华商商会副会长、英国“一带一路”商会常务副会长。1999年,蔡丰平从意大利飞来义乌考察调研,就被这座富有活力的商贸城市深深吸引。彼时,义乌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而物美价廉的小商品,日益改善的外贸环境,健全的全球物流通道,让他下定决心来义创业。随后,蔡丰平投资创建义乌市丰意进出口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2018年,企业自营出口超500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