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侨,保护侨乡文化 侨乡江门结合华侨资源留住华人乡愁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目前,江门已经获得省授牌“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争取实现2020年底建成中国的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目标,加强对侨乡文化的整体保护,增加与海外华人的沟通,增强华人“根、魂、梦”的认同感。巩固与港澳及海外华人华侨交往联系,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联合港澳开展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侨乡文化研究、保护和科学开发。江门侨乡文化保护:

侨乡瑰宝 留住乡愁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江门以中国第一侨都著称。在江门,有着一批华侨出洋、归根所留下的瑰宝。如开平碉楼、侨批、洋楼、侨墟等,还有华侨从海外带回来的大批物品,如发电机、留声机、衣车、火枪等物品。这些瑰宝是江门侨乡的记忆。

江门市结合华侨资源,打造了一批批文化基地,留住侨乡记忆,留住乡愁。自2002年开始,江门市建造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目前,江门五邑各地也纷纷建立了一批批华侨华人博物馆

遍布台山乡镇的侨墟

遍布台山乡镇的侨墟

目前,江门已经获得省授牌“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争取实现2020年底建成中国的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目标,加强对侨乡文化的整体保护,增加与海外华人的沟通,增强华人“根、魂、梦”的认同感。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总体规划,注重保持重点区域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将单一项目、单一形态的保护模式,转变为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根据保护实验区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同特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对涉侨非遗资源的内涵、价值、特征、形成机制、开发利用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做好项目保护、传承、发展和宣传、弘扬工作。

台山市海口埠:

留住侨乡记忆

台山市海口埠,这里既有优美的乡村风光,又能感受昔日华侨出海的繁忙景象……位于台山市端芬镇的海口埠是南粤古驿道沿线的主要景区之一,2017年5月,位于台山市的海口埠银信博物馆开馆,当天3000多名游客前来参观。海口埠是五邑华侨出洋第一站,150多年前,台山地区华人通过海口埠,再到斗山河,经广海,再坐船出香港、澳门,转乘大船到美国及加拿大。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当年五邑先人出洋乘坐的“大眼鸡”帆船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当年五邑先人出洋乘坐的“大眼鸡”帆船

如今,当地政府建起了台山市海口埠银信博物馆,展出了近1000张银信侨批及近代华人华侨在海外奋斗、支援家乡建设的图片,每天不少游客驻足于银信博物馆的展品前世界华侨,感受侨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昔日海口埠的忙碌,体会当年华侨出洋谋生的艰辛。

当地还建成了“广府出洋第一港”主题公园,在一条条石柱上,贴满了充满乡愁的银信侨批,在公园附近的传统特色小吃店前,游客们对台山特色美食钵仔糕、炉底糍等也是兴趣浓厚。他们用舌尖体验台山的传统味道。台山市海口埠已经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每天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展开了自己的华侨历史文化之旅。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展示了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场景。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展示了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场景。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记载五邑华侨华人出洋史

9月29日,“赤子丹心——我和我的祖国暨五邑籍华侨华人共建桑梓展”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五邑籍华侨华人支持解放战争,支持建立新中国,支持新中国的各项建设,支持改革开放、共建桑梓等,通过展示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五邑籍华侨华人强烈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民族责任感以及为祖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世界各地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始终难忘自己的根、自己的故乡。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频繁地往返家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家乡与侨居国之间架设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华侨捐资或投资建设掀起高潮。

为铭其功于馆阁,纪其德于丰碑,2002年,江门市开始筹办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2010年全面落成开放。该馆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由三个馆舍(台山会馆、恩平会馆、鹤山会馆)组成,整个展览分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侨乡新篇、华人之光六个部分,展现五邑籍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艰辛创业以及回报家乡的感人故事。

在博物馆记者看到,当年一介布衣的郑潮炯,就是穿着展馆里的这套衣服,挎着这个布袋,用5年时间奔走于南洋各地义卖瓜子,筹得义款18万元,悉数捐给了南洋华侨抗日筹赈总会。眼前,那发黄的布袋已有些破损,上面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远走天涯、为国效劳”等字样还清晰可辨。这个布袋、这套衣服,凝聚着华侨的灵魂。

如今,馆藏文物之多、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位居全国同类博物馆前列。馆内的“五邑华侨史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声、光、电等技术,配上恰当的场景制作,生动展示了华侨文物与历史故事,展现五邑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艰辛创业以及回报家乡的感人故事,该馆每天都接待不少游客。

发挥“侨”优势 开展三大工程

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作为“中国侨都”,江门该如何发挥“侨”优势助推大湾区建设?

据了解,目前江门将拓展思路用好侨乡资源,以开平、台山为重点,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谋划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建设。巩固与港澳及海外华人华侨交往联系,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联合港澳开展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侨乡文化研究、保护和科学开发。打造七大文化品牌,继续办好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世界江门青年大会等品牌活动,不断加强与港澳的文化交流,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华侨交流平台。

记者了解到,为建设好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江门主要开展了三大工程:一是固根筑魂圆梦工程。重点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国侨乡文化示范村(示范项目)建设活动;活化利用江门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名人故居、古村落、祠堂等),打造独具特色、遍布城乡的华侨华人博物馆群。

另外,江门重点整合提升江门的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世界江门青年大会、江门五邑国际文化节、《少年中国说》系列活动,策划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大会;依托江门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文旅景点,举办世界华侨华人文化艺术博览会等。

目前,江门加快文化共建共享工程。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工程,进一步推动开平碉楼与村落、赤坎古镇、古劳水乡、川岛国际旅游区、无居民海岛开发等旅游项目的融合发展;江门还将携手海内外华侨华人,打造以满足全球华侨华人文化需求为动力的对外文化贸易国家级新平台;另外,充分发挥江门籍影视明星众多的独特优势,争取在江门建设江港澳影视产业合作发展基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摄影棚,导入影视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产业。

新宁铁路:

新会段遗址被发现

铁路总站保存完好

近日,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司前镇白庙村仓前里,在一条河的岸边和河道里发现了一些建筑遗留物。这里就是这次普查新发现的新宁铁路新会段遗址。据村民梁流文介绍,它是新宁铁路的一座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阻断日寇的交通和入侵,被下令摧毁。现在的白庙新墟,当时是新宁铁路的一个车站。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新宁铁路火车模型。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新宁铁路火车模型。

据了解,新宁铁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著名旅美华侨陈宜禧创办,1909年通车,是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全国第一条民办铁路。该铁路全长133公里,当时穿越新会境内数十公里,途经牛湾、司前、大泽、东门等地,总站在江门北街。

在江门北街的新宁铁路总站世界华侨,记者看到,这座总站保存完好。车站主体建筑是一座由两翼两层拱券顶及中央三层穹隆式塔顶钟楼组成的钢筋混凝土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物,占地面积为270平方米。台阶上还保留有水磨石的新宁铁路路徽,主楼大厅内旅客排队入站的围棚柱位依稀可辨。整座车站大楼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据悉,江门市政府为了保护江门北街总站,2008年底将北街火车站旧址维修完毕,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让市民及游人能重温那段五邑先人建造铁路的历史。

江门侨乡文化保护:

留住中华“根”

守住文化“魂”

五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国雄,长期研究江门侨乡文化、世界遗产,为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首席专家。张国雄向记者介绍,江门市政府十分重视保护侨乡文化遗产,要留住中华“根”、守住文化“魂”。

在开平市,共有1833座碉楼分布在各个乡村。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碉楼保护新模式

“产权不变政府代管”

在开平自力村,旅美华侨方润文的旧居铭石楼是村里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考究的碉楼之一。从一层干净的地面到顶层摆放有序的祭祖神龛,长期无人居住的碉楼为何这般整洁有序?

海口埠银信博物馆有许多华侨历史记忆。

海口埠银信博物馆有许多华侨历史记忆。

“方润文的后人把碉楼委托给地方政府管理,碉楼和周边环境的修复整治都是政府在负责。”开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谭焕燮表示,当地政府对无人居住的碉楼采取“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管理模式,许多业主主动将钥匙交由政府代管,有的还出资支持碉楼的维修工作,将珍贵文物、文献交由政府展览、研究,如铭石楼里的很多陈设就是方家专门从美国运回来的。

10多年来,开平市政府加强对侨乡文化保护,对侨居海外的业主们来说,碉楼不只是旧居,更是他们精神上的根。

走进江门台山端芬镇的梅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欧洲风格的阳台、罗马柱式和拱顶,还有彩色玻璃。100余幢骑楼呈长方形排列,鳞次栉比。但是,这里又有中国传统的砖墙、瓦顶,楼内的小方窗、木制楼梯、桌椅、神龛、墙上的书画等,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韵味。

张国雄介绍,上世纪40年代开始,华侨汇款滚滚而来。他们提供一些国外建筑的照片,家乡的亲属在此基础上找到本地工匠设计、施工,掀起了空前的营造屋宇高潮。中西合璧特色建筑的背后,是台山人“崇洋”而不“媚外”、自信而不排外心态的真实体现。现在这些楼主人的后人很多都定居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洋楼”是沟通海外侨胞和侨乡家人感情的桥梁。

张国雄说,保护侨乡文化,就是留住中华“根”,守住文化“魂”,未来要围绕学术研究、旅游开发和影视基地等方面,把侨乡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6159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7月29日 上午11:03
下一篇 2023年7月29日 上午11:03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