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 从照片中的小词《鹧鸪天》开始:
“院静橱寒睡起迟。秣陵人老看花时。
城连晓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
思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
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
不仅词清句丽、风流蕴籍,“人老看花”、“客愁乡梦”、“枯陵树”、“坏殿基”等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一种入骨的悲凉,显示了极高的水准。笔者历来崇拜梁启超,第一回假期去江门,便直奔其故居参观;陈列室内,看到这件作品落款“丙寅六月梁启超”,误以为出自他手笔,感慨并深深折服。
后来,百度了才知道。这其实是孔尚任著名曲目《桃花扇》,第一出定场词。“桃花扇底送南朝”,它哀惋于南明弘光小朝廷覆灭,以秣陵(金陵,即南京)遗老口吻,抒发浓郁的黍离之悲——梁启超深爱,特意写了件条幅,只是个书法作品。不过,梁氏的博学与才情,也可略见一斑。
作为江门(新会)最杰出的文化名人,梁启超“神童”出身,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成名之早,当世罕见。他那些气势雄健、“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那些领先时代的进步思想,感动、激励了无数国人,被赞誉“一支笔胜过十万兵”;他在“戊戌变法”、“护国讨袁”、“张勋复辟”等重大历史关头的耀眼表现,足以名垂青史而不朽;他是著名教育家,“清华四大导师”之首,培养出蔡锷、徐志摩这样优异的学生;他一生养育子女9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个个人中龙凤,号称“民国最成功老爸”……他光彩夺目的存在,足以令江门——这个位于珠江西岸、被誉为国内“第一侨乡”的珠三角城市,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就先来聊点江门的历史。
从新会到江门
说起珠三角诸城,有件事很有趣。上回《微评》“佛山VS宁波”系列,提到过“散装佛山”的现象。顺德、南海,从1988年由佛山市代管起已经30多年;2002年开始撤县(市)建区、彻底融入佛山,也已满20年。可今天,您可以上这俩区问问;几乎没有谁,会认为自己是“佛山人”。
顺德、南海之于佛山,正像浙江萧山之于杭州,诸暨之于绍兴;江苏江阴、宜兴之于无锡。县域,尤其是经济强县的自我认同,与外人基于行政区划的理解,大相径庭。行政的力量,在厚重的历史、文化面前,似乎有点无可奈何。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江门(地级市)与新会(市辖区县)。
何以如此呢?原来,“江门”与“佛山”一样,最初只是个地域狭小,不太起眼的小镇。因地处西江、蓬江交汇口,附近两座山对峙,远望“如江之门”而得名。漫长的历史中,直到民国,“江门镇”基本上都由名气大得多的“新会县”管辖;“佛山镇”,则一直由南海县管。要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江门才从新会分离出来、单独建市;改革开放以后,竟又升格为省辖地级市,倒过来管新会、台山、开平等县。佛山、南海,如出一辙。
今天,我们说“梁启超是江门人”,没错。可如果回到百多年前他那个时代,人人只知道“梁新会”(那时的名人,大家习惯称呼籍贯。李鸿章“李合肥”、袁世凯“袁项城”);与老师康有为“康南海”并称“康梁”,一代风云人物、名满天下。你若按今天的建制,说“康佛山”、“梁江门”,可就要闹笑话了;大家多半瞠目结舌,不知道你指的是谁。
新会,著名历史文化名城。除梁启超故居,它还有个不应忘却的名胜古迹:崖门古战场。在这里,南宋残部与元朝大军开展海战,全军覆没;最后的孤臣陆秀夫,背着末代小皇帝赵昺,纵身跃入大海。三百年繁华似锦、风华絶代的两宋,就此划上句号;甚至有人附会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令人扼腕叹惜。
开平碉楼——风雨百年,侨乡缩影
记得那回到江门,梁氏故居外,单去了开平碉楼。因为,它是广东省唯一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所在。
限于篇幅,“碉楼”的细节不展开了。当时的感受,略有失望;觉得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比,似乎不够出彩——无非一些散落在村落,碉堡模样的小洋楼。特色在于,门窗造得异常坚固;顶楼,备有很多射击专用的枪洞。
这不奇怪。百年前,这一带土匪横行、治安极差。土匪们抢劫的重点华侨最多的县,就是那些家里有人“下南洋”的户主。海外侨眷们会不定期寄钱回来,富裕的,盖起中西合壁的小洋楼;分外扎眼、很容易遭袭。于是,修建得碉堡一样坚固,拥有军事防御功能。其实,客家人山里建造的“围屋”,道理可能也差不多,而且造型更别致、体积更大、更具特色。为啥开平这些碉楼,能受到联合国重视,获此殊荣呢?
个中奥妙,要等到本地人耐心解说,又参观了相关的“华侨博物馆”,才算搞明白。同时深深感慨:江门“第一侨乡”美誉的背后,曾经包含着怎样的苦难与艰辛!
我们在“南北经济之谜”系列《微评》里,浓墨重彩地解说过“闯关东”。“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同属我国近代史最大的移民浪潮。资料显示,从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百年间,仅去东南亚的华人劳工,就在千万以上,又以广东人、福建人为主;江门这个区域,无疑非常集中。这些劳工或为生计所迫、出海谋生,或者干脆就因为欠债还不上,被“卖猪仔”;出去以后,地位低下、终日劳作,死亡率极高。正是他们付出的血泪与汗水,使西方在东南亚殖民的种植园、矿山得以大量开发,经济走向繁荣。
又如19世纪美国加州的“淘金热”,也吸引了众多华工前往。据统计,到1860年,70%在加州工作的中国人都是矿工。华工们用血汗换点钱,却遭受极大的歧视和敌意。19世纪末,美国出现大规模“排华事件”,发生数起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开平碉楼,正是这批“下南洋”的华工及其后人,用汗水甚至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建筑。据了解,美国当年排华的重要原因,在于这帮人不仅干活卖力、不嫌工资低,抢了当地人的饭碗;他们还永远心系故土华侨最多的县,省吃俭用攒钱,并不怎么在当地消费、置业,而是大量寄回万里之外的家乡。
此外。华人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重视教育。那批劳工中的幸存者,成家立业、当地扎根之后,大都不遗余力地培养下一代,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改变命运。而这个民族的智力水平与奋斗精神,又是从来不需要怀疑的。时间累积下来,第一代劳工中的部分人,其第二代、第三代就渐渐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与广泛的影响力。某种意义上说,也得益于他们的努力与争取,“开平碉楼”最终被联合国承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此看来。这些个并不起眼,然而历经百年风雨、巍然屹立的小楼,堪称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精神的象征啊。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程迅,感谢大力支持。本系列日后还将继续与大家见面,感谢关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124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