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石狮人民路涌现出大量的个体商铺,较早地孕育了石狮的商品经济,一些企业家在此赚了第一桶金。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拍摄 视频编辑 何锴 杜心羽(02:38)
石狮人到“八卦街”附近举行民俗拜庙活动,人民路是必经之路。
一勺石花膏、兑一杯冰水,挤压几滴水蜜,几十秒,一杯水果风味的冰水调制完成。
这是石狮当地人再熟悉不过的味道,它在时代更迭中从未褪色。
在石狮人心目中,他们小时候的夏天,是由哈密瓜、黑加仑、石榴汁、西瓜汁和菠萝汁勾兑成五颜六色的凉爽气泡。
正是那一抹色彩,让石狮人的夏日记忆变得冰凉而甜蜜。
上个世纪70年代,石狮在计划经济下仍有活跃的市场。
“我很早就在这条路上开冰摊了。”花果山蜜水冰摊老板吴华山对澎湃新闻()回忆称,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华侨电影院,他在人民路摆摊已经近50年了。
时光如梭,唯有吴华山的那辆旧式冰摊安安静静在人民路一角,风雨犹在,冰水的口味,也从未改变,它们犹如穿越时光长河,刻入几代石狮人的味觉记忆。
“现在很多已移民海外的人,只要回到石狮,都会到我的冰摊来喝一杯。”吴华山说这句话时,脸上略过一丝自豪。
如今,吴华山的儿子也一起来帮忙做冰摊生意,从上午10点至深夜12点,前来买冰水的人络绎不绝。作为“网红”级冰摊,当地的电视台、报纸、抖音拍客和外来游客也纷纷来到此处拍摄,从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
“九二路见证了石狮人民的解放,人民路则见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 石狮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对澎湃新闻称。
石狮人民路是一条见证了石狮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
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路
“人民路是一条见证了石狮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李国宏称。
他认为,任何道路名称都离不开当地历史往事,石狮老城区有一条主干道,名叫九二路,为纪念1949年9月2日石狮解放,全长3公里,人民路是1950年以后才取的名字,当地人曾称那一带为“五谷市”,全长只有1公里左右。
“以前农民都到这里卖大米、蔬菜、花生和地瓜什么的。”石狮凤里街道新华社区委员会支部书记黄汉阳回忆称。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石狮在行政建制数次更迭,最初的晋江县十三区(石狮)成立区人民政府,此后历经镇、县辖镇和人民公社,1964年6月才重新恢复石狮镇建制,境内设1个镇4个人民公社,辖72个生产大队、4个居委会。
石狮人民路并不长,至今仍保留着当地的市井味道。
如今的石狮人民路仍保留了许多当年的历史印记,供销社大楼、国营药店、港式茶餐厅、花生汤铺、杂货铺、五金商店……它们共同勾勒出了这条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痕迹。
跟人民路相连的是石狮知名传统街区——“八卦街”,南洋风格建筑及琳琅满目的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八卦街”作为石狮老街区最早的市中心,起源于千年古刹凤里庵所在地观音亭街,此后伴随历朝历代的商贸活动,街区不断向外延伸,最终形成“九街十一巷”构架。
大约在1932年至1933年间,石狮当地商贸活动已相对发达,旅居海外的华侨积极返乡投资,他们买地建房,建成了如今看上去极具南洋建筑风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的骑楼式街道。这片极具南洋风格的商业街区,在石狮当地经济活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城隍街、糖房街、土地街、卖鱼街、井子巷、布袋巷、妈宫巷、三落巷……古巷纵横交错,犹如迷宫,初来乍到者仿佛误闯“八卦阵”,时常晕头转向,“八卦街”因此得名。
当人民路建成后,曾以“八卦街”为中心街区的格局发生一些改变,人民路成为新的活动中心。
石狮百货大楼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当年许多人梦想的购物之地。
人民路与传统的“八卦街”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那条不长的街道上,集中了供销社、华侨戏院和市场管理委员会(工商局前身)、农贸市场、建筑社和汽车站,体现出了浓郁的计划经济色彩。
“人民路最早是一条沙尘飞扬的土路,下雨时路面泥泞不堪,但平常小摊小贩很活跃,白天和晚上都比较热闹。”石狮凤里街道新华社区委员会前书记蔡栾云称,人民路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的热闹景象,关键在于当年国营商店、供销社和华侨影剧院都集中在这条路上。
华侨影剧院位于当年的石狮医药公司附近,最早叫华侨戏院,它是闽南地区最早的戏院,由华侨集资合股创建而成,占地3.5亩,曾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
那是建国初期,印尼归侨陈启紫时任福建华侨投资公司常务董事及晋江专区募股委员会主任,他发现石狮当地居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由此萌生一个想法,希望发动华侨、侨眷为当地投资兴办文化场所。
根据《石狮日报》报道称,1952年1月,时任十三区(辖石狮地区)区长黄宝藏建议兴建石狮华侨戏院,并亲自担任筹建委员会主任,归国华侨蔡祥汫任副主任,当地政府和多名爱国华侨组成筹建委员会成员。
经过当地政府及多名华侨的努力,最终发动了535位华侨侨眷投资入股,共认购2700股,每股20万元(相当于现在人民20元),筹集资金5.4亿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5.4万元。
石狮华侨戏院修建过程并不轻松,曾面临资金不足和材料缺乏的多重考验。经过一年多的筹建,最终于1954年1月竣工,拥有1116个座位,成为闽南第一座由华侨投资兴建的股份制影剧院。
华侨戏院的落成,让人民路成为石狮的文化活动中心,不少歌仔剧社和剧团均到处演出,它吸引了石狮周边的城镇和乡村,乃至于晋江罗山镇、金井镇和龙湖中山街等周边居民纷纷前来观看歌仔戏。
开业第二年,华侨戏院开始正式放映电影,那时由泉州工会电影队到戏院巡回放映,许多当年最流行的电影都会在这家戏院上映。
“我记得以前每场戏票需要几毛钱,电影需要5分或1毛。” 蔡栾云回忆称。
华侨戏院的名称也历经数次变更。1965年,政府陆续将2700股的股金股息退还给持股人。1966年,石狮华侨戏院收归国有,更名为“石狮影剧院”。“文革”时期,石狮影剧院更名为“东方红影剧院”;“四人帮”倒台后,中国电影、戏剧重新焕发出生机,当地将戏院恢复为“石狮影剧院”。
无论华侨戏院如何更名,但它作为石狮文化娱乐中心的角色未曾改变。
“我们可以想象那座影剧院,浓缩着好多石狮人的那种欢乐。” 李国宏称。他认为,人民路上不仅有国营商铺,更有很多私营经济的小商铺犹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
“我想很多石狮人当年的第一桶金都是从人民路上摆摊赚来的。”李国宏说,现在很多石狮老板见面,大家都会多少回忆起当年在人民路上摆摊的岁月。
人民路上的变与不变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石狮由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经过半年多筹备,1988年9月30日,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石狮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它从一座闽南小镇成为拥有69万人口的现代港口都市,高楼大厦、购物商场、电影院和现代化街区拔地而起。
“代书人”姜明典现已60多岁,他在人民路坚持40多年为当地人代书,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作为兴起于特殊年代的人民路,却与附近的“八卦街”一样,保持了缓慢改变的基调。在人民路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古老的职业——代书,它在别处早已消失,却能在人民路上神奇地生存下来。
每天下午,姜明典都会在不起眼的小巷里,摆起一张堆满资料的桌子,等待需要“代书”的客户上门。
“我在这里已经几十年了,原来石狮有十多个代书人,现在只有我一个了。”姜明典对澎湃新闻称。
姜明典是石狮凤里新华人,现已60多岁,入行快50年了。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他正在石光中学就读高中一年级,当时“文革”已开始,他被迫中断学业。
“我那时很难过,但父亲坚持让我不要放弃学习,因此我坚持自学古文和英文。”姜明典说,石狮是知名侨乡,不少华侨都会想方设法与家乡联络,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代书人。
姜明典的父亲早年在台湾读书和谋生,1948年回到石狮后在当地一所学校任教,“文革”时期,父亲被迫辞职。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只能以代书作为营生,他走乡串巷帮助了不少侨眷与海外亲戚书信往来。
没过多久,当地政府成立代书组,统一管理,父亲被征召入组,不能下乡帮人代书了。1967年,姜明典退学后,自谋生路,他接过父亲的衣钵。
“我那时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走乡串巷给侨眷代写书信。”姜明典说。
在他几十年的代书生涯中,不知道帮助多少侨眷代写书信,在此过程中,也看到石狮华侨在海外谋生的另一面——艰辛和不易。
“我记得有位妻子,她的丈夫早年跑到东南亚去谋生,日本入侵后,他的丈夫被杀害了。为怕她伤心,每年海外亲人都以丈夫名义给她寄钱,所以她一直认为丈夫还活着。抗日战争胜利后,石狮很多华侨都回来了,她却一直不见丈夫回来。当我给她代写信时,她已经处于半傻的状态了。”姜明典说,代书工作让他找到了价值和意义,他走遍了石狮的各个乡镇,见证和领略了无数家庭的人间冷暖。
虽然一直遗憾自己未能顺利完成学业,但姜明典从未放弃学习,除了坚持学习英文,他还自学了几门外语,法语、西班牙语都会一点,这使得他在给侨眷代写家书之际,还能帮助华侨商人翻译和起草英文文件。
“文革”结束,父亲被平反,姜明典并未放弃代书工作。
1977年以后,他开始在人民路上摆起了代写摊,这一摆就是几十年。在此后相当长时间,代书都是石狮人与海外华侨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
渐渐地,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让传统信件退出了市场。
姜明典代写侨批的单子少了,但他随机应变,自学法律,改为帮人代写契约和法律文书。让他最为自豪的是,儿子学习优秀,考上了北京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后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一名真正的律师。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姜明典从未改变,一支笔、一张简易桌是他的全部,时间长了,他就成为了人民路上不变的风景。
这也是人民路上的魅力所在。吴华山的花果山冰摊也是一种不变的存在。
他当年搞冰摊只为养家糊口,从未想过冰摊会是伴随自己几十年的营生。这些年来,不断有人问他“花果山”冰摊的知名度如此之高,为何不像很多在人民路摆摊起家的老板们,逐步把生意做大呢?他的回答很简单,“薄利多销嘛。”
或许正是如此专注而谨慎的观念,才使吴华山的冰摊生意坚持了下来,包括调配各种蜜水的味道,也都几十年不变,直至成为人民路上的一道风景线,和人民路周边的老街、古厝一起成为当地人的记忆。
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石狮人来说,他们怀念不只是一杯冰水,更是它能在时光荏苒中保持不变的样子。在人民路上,还有许多东西保持不变。
冰岛茶餐厅是石狮开店最早、历史最久的港式茶餐厅,上世纪80年代由定居香港的华侨引入。
从开店至今,冰岛茶餐厅已有30多年历史,它不仅味道几乎没有改变,连餐厅装修风格和餐具都保持80年代风格。也正因如此“专情”,这家餐厅也成为许多石狮人充满回忆的餐厅。
如今的冰岛茶餐厅,每天都有许多人排队等餐,老板见状在不远处另开一家,照样排队,如此盛景是石狮很多老店都未必能做到的。
人民路上颜大妈的古味花生汤几十年来,坚持味道不变,现已成为当地人的味觉乡愁。
冰岛茶餐厅不远处的颜大妈早餐摊也是如此,每天凌晨,石狮许多人还在沉睡,老板便从暖和的被窝里爬起来,熬制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早餐——花生汤。这是漫长的熬制过程,直到花生烂熟为止;不仅要准备花生汤,老板还要炸油条、菜粿、地瓜片、马蹄酥、煎枣。
清晨,颜大妈的早餐摊围满了食客,他们有常年的老主顾,也有年轻的上班族。
“只要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花生汤,别提多舒服了。”黄汉阳说。
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这家在别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古早味早餐点也已有50年的历史了。半个世纪来,颜大妈的早餐摊一直没变,唯一改变的是,曾经每碗3毛钱的花生汤,如今变成几元钱。
“无论是花果山冰摊,冰岛茶餐厅,还是花生汤都已变成石狮老字号了。”黄汉阳称。
在人民路上,最大变化可能就是石狮影剧院。
上世纪80年代末,石狮建市,影剧院迎来历史最好时期,每天24小时营业,几乎常常人满为患华侨电影院,每场都有专人清场。1992年,影剧院首次实现电影放映收入超百万元,连同戏剧及其他收入达两百多万元。
上个90年代末期,伴随电视、录像和DVD的兴起,人们的观影方式日趋多元,传统影剧院走向没落。石狮影剧院只能关门大吉。
曾经的石狮影剧院,如今变成了几家商铺。
“在人民路上,以前很多都是国营商店,说起来是很高大上,那时如果能到国营商店去上班,是很多人的梦想。”李国宏称。
他认为,今天人民路存在的价值变了,它正在成为石狮人的“乡愁”所在。
位于人民路旁边的“八卦街”也悄然生变,它已是石狮旅游目的地,当地政府也将加快改造这一街区提上日程。
“我希望只能内部改变,不要破坏它原有的肌理。”李国宏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115964.html
评论列表(1条)
[…]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人是外籍中国人的简称,专指华侨或华侨后裔加入或取得了住在国国籍者。新移民主要是指70年代中期以后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包括:第一,近十多年来,从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移居其他国家的移民;第二移民是华侨吗,70年代向北美、西欧和澳洲流动的印支难民中的华侨和华人;第三,东南亚华侨华人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再移民。中国人移居国外已有很长的历史,早期移民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地,逐渐发展到北美、澳洲、非洲和欧洲。在长期的移民过程中,中国人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保持着特有的刻苦耐劳、团结互助精神,在当地求得发展,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50、60年代以后,华侨华人的经济力量有了极大发展,经营范围从传统的餐饮、制衣、零售、农业、洗衣、理发行业扩大到机械制造、金融、航运、房地产以及高科技领域,出现了一些大企业集团,投资地区从东南亚发展到美国、加拿大、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成为国际资本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