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华侨小学,桂林归侨谈华侨农场60年变迁:幸福生活节节高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题:桂林归侨谈华侨农场六十年变迁:幸福生活节节高“1960年我未满周岁就随父母归国来到桂林华侨农场,可以说我与华侨农场共成长。张停娘回忆说,1960年,18岁的她和24岁的丈夫在印尼结婚后回国来到桂林华侨农场,当时他们住在瓦房里,条件很是艰苦,白天她在农场种菜,丈夫则在马家坊开荒种地,每天中午她都给丈夫送饭,丈夫之后进入桂林华侨农场从事会计工作直到退休。

中新网桂林2月3日电 题:桂林归侨谈华侨农场六十年变迁:幸福生活节节高

作者 欧惠兰 杨宗盛 蒋丰慧

春节临近,在广西桂林市七星区华侨农场,60岁的印尼归侨陈兆钿在家里忙着手工制作印尼传统小吃。因手工制作、味道好、安全放心等特点,20多年来桂林华侨小学桂林华侨小学,每年春节前她都会接受一些亲朋好友和桂林市民的糕点订单。

2月1日,78岁的印尼归侨张停娘(右一)与家人和朋友,在家里制作印尼菊花饼。 欧惠兰 摄

2月1日,78岁的印尼归侨张停娘(右一)与家人和朋友,在家里制作印尼菊花饼。欧惠兰 摄

2月1日,在陈兆钿位于“侨居工程”80余平方米的新居,记者品尝到了印尼风味清爽椰香的九层糕,还有印尼香料的千层蛋糕、黄油香味的菊花饼和咸香酥脆的印尼小麻花。受父辈影响,陈兆钿和家人保留了印尼的饮食习惯。为保持印尼传统风味,糕点制作的调料她特意从印尼邮寄买回。

“1960年我未满周岁就随父母归国来到桂林华侨农场,可以说我与华侨农场共成长。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农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孩子们受到良好教育,并且都拥有稳定工作,儿孙满堂,安居乐业,生活幸福。”陈兆钿笑着说。

2月1日,78岁的印尼归侨张停娘(右)与女儿,在家里制作印尼菊花饼。 欧惠兰 摄

2月1日,78岁的印尼归侨张停娘(右)与女儿,在家里制作印尼菊花饼。欧惠兰 摄

在另一户“侨居工程”新居,78岁的印尼归侨张停娘和女儿及朋友,在春节前同样忙着制作印尼传统小吃菊花饼。张停娘娴熟地取出面团放入菊花饼模具,在刷了一层薄油的烤盘上挤出一个个匀称的菊花饼,80余岁的丈夫陈敬恒则在一旁用烤箱做最后一道工序烤饼干,一家人其乐融融,年味儿十足。

张停娘回忆说,1960年,18岁的她和24岁的丈夫在印尼结婚后回国来到桂林华侨农场,当时他们住在瓦房里,条件很是艰苦,白天她在农场种菜,丈夫则在马家坊开荒种地,每天中午她都给丈夫送饭,丈夫之后进入桂林华侨农场从事会计工作直到退休。

2月1日,78岁印尼归侨张停娘的80余岁丈夫陈敬恒,在家里烘烤菊花饼。 欧惠兰 摄

2月1日,78岁印尼归侨张停娘的80余岁丈夫陈敬恒,在家里烘烤菊花饼。欧惠兰 摄

2012年,张停娘夫妇搬进了一套86平方米的“侨居工程”新居,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如今四代同堂共享天伦。这些年她和家人数次前往印尼探望亲人,弟弟也曾来到桂林探望她们一家。如今不方便走动,他们就通过网络视频联络,共迎新春佳节。

张停娘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她说,如今农场道路宽敞,各项生活设施完善,女儿也会经常回家陪伴父母。每逢华侨农场举行各项文艺活动,多年的印尼、越南等归侨侨眷朋友都会相约排练节目,为大家演出。

图为航拍广西桂林市七星区华侨农场“侨居工程”。 杨宗盛 摄

图为航拍广西桂林市七星区华侨农场“侨居工程”。杨宗盛 摄

桂林市七星区华侨旅游经济区工委书记、华侨农场党委书记陈鹏表示,桂林华侨农场投入7000多万元人民币的“侨居工程”于2017年全面完工,646套房子彻底解决了农场职工住房危、旧、难的问题。归难侨职工只需几万元即可购买一套三房一厅新住房,创造了广西华侨农场“侨居工程”新模式。

如今,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依托“漓韵侨乡”田园综合体,休闲旅游度假框架已初步构成。下一步,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将依托“农业+旅游”模式,大力发展花海经济和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成果,让村民、侨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11453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17日 上午11:04
下一篇 2023年9月17日 上午11:04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