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梵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贵州铜仁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利用梵净山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绿色致富路。
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控中心,从墙面大屏上可以看到,保护区内的梵净山景区人头攒动。突然,红外热成像防火系统闪烁出数个白色光点,似乎还在移动。
“不是火情,这可是宝贝。”面对记者的疑惑,管理局副局长雷孝平满脸喜色,他一眼就认出,有群黔金丝猴闯进了监控范围。
梵净山地处贵州铜仁市的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的主峰,保存着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2018年,梵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景区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守护动植物基因库
梵净山不止有黔金丝猴,还生活着7000余种野生动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基因库。为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铜仁市于2018年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对梵净山保护与管理进行立法规范,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的部分区域一并纳入保护管理范围。
“凡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雷孝平介绍,保护区面积较大,为了对区域内动植物进行全方位保护贵州梵净山有什么特色,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保护区管理局形成了与江口、松桃、印江三县及铜仁市直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格局,不仅建立起100余人的管护队伍,还通过设置红外相机和视频监控点,对生态调查、森林防火、打击盗伐盗猎和建设活动审批等实现一体化管理。
在梵净山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饲养员杨胜记告诉记者,近3年来,中心共救助黔金丝猴、猴面鹰等动物130只。人类干扰减少,为梵净山的野生动植物腾出了更广阔的休养生息空间,监控摄像头时常可以捕捉到珍稀物种的影像。
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环境,让梵净山成为众多珍稀动植物的繁衍栖息地,也造就了这里的怪石、奇树、天风、云海等景观。特别是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后,梵净山名声大振,引得八方游客接踵而至。
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曾是个典型的贫困山村,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老乡们只能靠干点农活养家糊口,也会有人偷偷进山砍树或打猎来换点钱花。梵净山周边有7个乡镇22个行政村,涉及2万余人。如何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取得平衡?
铜仁市副市长叶栋槺介绍,为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铜仁市选择充分利用梵净山生态资源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以生态旅游反哺生态资源保护,以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景区根据环境承受能力,将每天的游客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实行网上预约购票。当地政府在把保护区核心区居民全部迁出的同时,在实验区适度开发乡村旅游,为周边群众创造更多增收机会。从2011年开始,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将寨沙侗寨逐步打造成具有民俗、民宿、餐饮、实景演出等多元素的原生态旅游目的地。
“许多游客从梵净山下来后就直奔寨子,住民宿、吃农家菜,再体验一把侗族篝火晚会,节假日得提前半个月才能订到房。”在寨沙侗寨,夏用发把老宅改造成农家乐贵州梵净山有什么特色,每天忙到脚不沾地,开业一年就赚了数十万元。
寨沙侗寨的成功转型,对周边村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涌现出云舍村、鱼良溪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集群。目前,在梵净山景区周边,有1200多名村民直接从事餐饮、住宿、表演等旅游服务,间接带动万余人通过参与旅游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蹚出一条致富路
抹茶咖啡、抹茶蛋糕、抹茶面条、抹茶洗面奶……铜仁种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名茶产地,而从单一饮品到抹茶深加工产品的突破,才是最近几年的事。
蒸汽杀青、快速冷却、茎叶分离,在位于江口县的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全自动化抹茶精深加工设备正在紧张运行,新鲜的茶叶片经过数十道工序,最终变成超微细粉。2017年5月,贵茶集团选址江口县投建产业园,短短几年,便成长为国内知名抹茶生产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地,还出口至10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铜仁市规划建设抹茶原料基地10.29万亩,形成年产4000吨的抹茶生产规模,带动1.2万茶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
梵净山森林覆盖率极高,生长着上百种可食用优良野生菌,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通过发展梵净山野生食用菌相关产业,铜仁市构建了以木耳、香菇等五大单品为重点的食用菌全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全市食用菌累计种植规模达5.58亿棒,实现产值22.06亿元。
如今,“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已成为具有地域特色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公用品牌,铜仁市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茶、油茶、食用菌、禽蛋和中药材等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为梵净山周边百姓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致富路。
为什么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中,保护与发展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刘晓凯部长指出,这是决定保护发展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问题。思想统一了,认识到位了,我们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就有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保护与发展工作首先要在解决思想认识、形成社会共识问题上下功夫。刘晓凯强调,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贵州旅游业发展文化内涵的重要基础,要努力让贵州的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发展在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井喷式”增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中熠熠生辉。
这次会议的召开,既总结了成绩经验,又认识了存在的不足。这可不是套话,会议的可贵之处就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让与会者清醒地看到了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作虽然做了,但效果不突出。速来围观究竟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有哪些问题需要正视?
经验值得借鉴。据了解,在过去的工作中,各地探索了很多务实举措和成功经验。主要涉及“四个”至关重要:一是党委政府支持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那个地方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就很出色,能够推陈出新。相反,则工作停滞不前。二是明确目标任务至关重要。只有把目标任务搞准了,保护与发展工作才有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是规划引领至关重要。规划是增强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依据,是减少破坏民族特色村镇的重要保障。民族特色村镇急需强有力的规划力量来保护。四是整合资源至关重要。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须依靠整合资源,形成各方资源汇集、各方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
问题值得关注。有四点值得参考:一是规划约束不够有力。有些特色村镇没有专项规划,有些则编制不够科学,有些则形同虚设,从而导致特色村寨建设随意性大,破坏性大。二是重利用轻保护现象比较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大拆大建等现象,急功近利。三是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够顺畅。介于传统村落保护、历史名村名镇保护等工作与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既有交叉贵州旅游特产,让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为贵州大旅游助力加油,又有区别,但因标准不一,协调整合机制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四是保护与发展工作精准性有待提高。有些地方没有抓住要害,有些则没有突出重点,有些则工作手段单一等等。整了这么多问题摆出来,旨在告诉大家,今后工作中要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目标明确识方向——
高要求大布局
民族特色村寨要保护什么?发展什么?怎样用好这个资源,发挥好它的作用?刘晓凯在讲话中为大家提供了现成的答案:民族特色村寨主要为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服好务,不能单纯地为保护而保护。各级各部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突出重点,抓住结合点和切入点,找准“穴位”,牵住“牛鼻子”,实现保护发展工作与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双促进、双提升”。重点是突出特色保护,把特色村寨培育成为文化精品(注重保护好特色风貌、特色文化、特色人才、特色氛围、特色元素),突出创新发展,把民族村寨培育成为旅游精品;突出功能完善,增强民族村寨旅游自我发展能力;突出保护与发展并重,推动民族村寨旅游协调发展。同时,特别是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深入开展。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贵州继续以民族村寨为基础,以民族小镇为中心,以示范廊带为引领,以完善工作机制为保障,深入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实施“1151”保护与发展计划,即重点扶持建设10个民族特色小镇、10个示范廊带和500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命名1000个民族特色村寨,实现保护与发展一批民族特色小镇、一批示范廊带和一批民族特色村寨。
措施有力重落实——
坚持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抓落实是做好工作、开创局面的关键。一切机遇,只有在落实中才能抓住;一切问题,只有在落实中才能解决;一切工作,只有在落实中才能推进。一切工作的目的都在于落实”。刘晓凯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之举。争取人心应出于公心,对待各族群众要以心换心,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将好事办好,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刘晓凯表示,在继续巩固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基础上,贵州统一战线将努力整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原生态文化系列节庆活动,挖掘、整理和提炼民族医药资源,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增强少数民族同胞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也积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通过多种形式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事业中来。
在今后工作中,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一是注重进一步拓展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对象、内容和方式。按照以民族小镇为中心,以民族村镇为辐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性保护发展格局,充分集中体现某一个少数民族或者某一个方面的特色文化,各地要围绕廊带建设抓好保护与发展工作,特别是把创建示范廊带作为重要抓手,认真研究,集中培育,抓出特色。二是注重进一步强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基础,实现各级数据共享。三是注重进一步强化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推动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沿着规划要求进行,减少随意性,增强执行力,确保规划不成为一纸空文。四是进一步加强协调争取,整合各方面力量参与到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来。五是进一步突出重点贵州旅游特产,统筹推进保护与发展工作,力争保护一个,成功一个,克服“撒胡椒面”现象,原则上每个县(市、区)要打造出一个以上像样的民族特色村寨,每个州(市)要打造出一个以上像样的民族特色小镇,从而带动本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形成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六是注重进一步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工作有序开展。“十三五”期间,省里将每年开展一次命名挂牌工作,强力推进保护与发展工作卓有成效。七是认真研究新形势,探索打造民族特色村镇的“升级版”,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坚持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链 接
全省首批27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
■贵州统一战线宣传联席办 贵州省民宗委 安顺市委统战部 镇宁自治县委统战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guizhou/14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