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色的街道,古代城池建筑,北宋东京城的街道、河流、建筑群如何布局?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总观北宋东京城的位置,全城的城墙尺度、街道、河道、桥梁、街坊以及各种类型的建筑都是有根据的,查出名称的就有一千多个,只是很多建筑的具体位置已经找不到。

北宋东京城(现今开封),城池之大,难以想象,有三道城墙,全城规划整齐,从《东京梦华录》中就可以看出,东京城是很多人都向往的一座城池。后来在宋金战争时,金兵攻陷东京,南宋皇帝宋高宗将首都南迁至临安(今杭州),最后东京城被金兵毁灭殆尽,只剩下祐国寺塔和繁塔。

东京城是宋代的都城,又名汴梁城,如今的封城,是明代在北宋东京城的内城位置上建设起来的。

北宋东京城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全城的城墙、护城河、衙署、寺院、宫廷以及园林是什么样的?张驭寰先生曾亲身考察,将北宋东京城的面貌进行全面复原,绘成了一幅当年全城的平面图,只是后来在文革时期丢失,后又重新绘制成图,以解决北宋东京城的不足之处。

北京特色的街道

东京城整体布局和规划

按照周王城图的建造规则,凡是建造城池,基本上都是方形,里面是十字大街贯穿全城,东西南北设立四个城门,城墙周边是护城河。确实,东京城是一座矩形城,整个城池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非常整齐,宫城即皇城,城墙南北长900米,东西宽200米;内城也就是旧城,明清时代开封城的位置,南北长2900米,东西宽2600米;外城即新城,南北长5800 米,东西宽4800米。这三个城的城门、位置、门名,通过复原图便可以看出,三个城的城墙外,都有护城河。

街道规划布局

东京城道路成十字形相交,以道路宽度来划分,分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之外还有一般的大街

主干道有一条,也就是中心街。它位于中轴线上,宽四十米,南从南薰门,北到宣德门,经过南薰门里大街、御街,过龙津桥,进入朱雀门后,那一段道路叫做天街,再往北过州桥,到达宣德门。

次干道有四条,南北方向的大街有两条,一条是东城的从宣化门直通陈桥门、另一条是西城的从戴楼门直达安肃门;东西方向直通的大街两条,分别是南城的新郑门直通新宋门、北城的万胜门到新曹门,四条次干道大街宽二十五米。

一般的大街每条都不能贯通全城,除了大街可以在途中找出位置,小街小巷基本上是查不到位置的,除此之外北京特色的街道,全城的五条斜街也是很有特色的街道,从这些街道就能看出东京城的繁华,历史上最先有夜市的便是东京城,当时人们在傍晚都喜欢去市内,那时候已经取消夜禁,人们玩得不亦乐乎。

大家对《清明上河图》里的内容印象深刻,街道繁华,街道两旁全是商铺,各种各样的商铺应有尽有,《东京梦华录》里面将东京城的所有有趣的事都描述出来。

河流规划布局

北宋东京城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全城有四条河流进城中,古人筑城讲究引水入城,但是一般只有一两条河水引入,然而东京城有四条河流,它是我国古代城池规划上的一个创新。

北京特色的街道

蔡河从城的西南方向入城,到曲麦桥后向东流,途中经过龙津桥、横桥子,整条河上有13座桥,河流到宣化门后,出城向南流入汴河,接着流入金梁桥后进入内城,再经寺桥流向东南,出内城南处,直达大通门便桥,最后自此出口流向东南方向。

金水河从西北水门进入,通过内城的护城河与宫城相交,河上有3座桥。

五丈河向城东北的斜方向流出,流向东北,从东北水门出城,河上有6座桥,这两条河都与全城护城河相交,构成水网体系。

城内其他建筑群布局

城内庙宇有单将军庙、泰山庙、白眉神庙等16座,宫廷有九成宫、东太宫、天清宫、遥花宫等16座,观有醴泉观、延真观、五岳观等8座,其余宫观庙宇也非常多,但是大多只能知道这些建筑的名称,已经找不到任何具体位置。

北京特色的街道

寺院佛塔有法云寺、大相国寺、开宝寺、繁台寺、太平兴国寺、显宁寺等15座;

院有观音院、兴德院、三学院、茆山下院等10座;

城中名楼有十三间楼、杨楼、白矾楼、长庆楼等,特别是斑楼、白矾楼最为出名;

除了这些,东京城的园林设计也很突出,在独建园池中,以玉津园、奉灵园、下松园、丽景门外的宜春苑等最为著名。

其他如方池、园池、蓬莱池,都是东京城内的园池景点,几乎遍布全城。

北京特色的街道

城中许多有商店,名目繁杂,有药铺、漆铺、茶铺、酒铺、金银珠宝铺、书铺、旅店、就连当时的水果也很丰富,这些商铺分布在各个街道两旁。

总结语

总观北宋东京城的位置,全城的城墙尺度、街道、河道、桥梁、街坊以及各种类型的建筑都是有根据的,查出名称的就有一千多个,只是很多建筑的具体位置已经找不到。

东京城整体以中轴为对称,沿用《周礼·考工记》王城图为基本原则,因为夜禁制度被取消,所以出现了大街小巷的规划方式,全城的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9条,共计两百多个街坊,从它的规划布局来看,这确实产生了“大街小巷”的布局思想,同时又有河流入城,每条大街都有商店,逐渐形成商业街。

北京特色的街道

街坊也都这样显得整个城市都非常热闹,据考证,宋朝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最高的,尤其是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北京特色的街道,古代城池建筑,北宋东京城的街道、河流、建筑群如何布局?,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东京城城池的修建,是我国城池史上的一大转折!

参考资料:

李濂《汴卞京遗迹志》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

《笔记小说大观》17卷35册

编者按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北京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北京将文物活化利用作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途径,作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工作的有效抓手,在大力推进文物活化利用进程中,充分彰显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走出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北京特色东西

工人在北海公园画舫斋的镜香室装裱施工。鲁源摄/光明图片

宛如巨龙的长城、气魄宏伟的故宫、融汇古今的京杭大运河……北京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量最多、最集中的城市,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以及“五四”以来100多年革命史所留下的大批文物,无疑是大国首都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发展资源。

曾经,北京也有过大拆大建的惨痛教训:2005年北京老城308处名人故居中,有189处暂未列入文物保护项目,且87处已被拆除。20世纪90年代,北京老城胡同有2257条,而到2003年,只剩下1571条。

加速文物腾退,加强文物保护修缮,立法保护老城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高质量推进中轴线申遗,推进长城、大运河两个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打造博物馆之城,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实现文物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充分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擦亮了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

一、文物活化利用事关“国之大者”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驶入“快车道”,北京市实施的10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助力中轴线上的各类文物“延年益寿”。

其中,备受关注的太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腾退修缮工作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2018年12月,太庙文物保护区内73户居民100%签约并全部实现搬迁;2019年5月,北京专门出台居民住房腾退后太庙保护利用方案,对腾退区域的保护利用、园林保护及环境整治进行整体设计;如期完成了享殿东西配殿、寝殿东西配殿修缮,有序推进戟门、祧庙、牺牲所等古建筑及汉白玉构件修缮工程。目前,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布设工作已全部完成。

作为北京中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档案库,皇史宬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藏书保护的优良传统和技术成就。皇史宬分南北两院,由于历史原因,南院成为居民居住的大杂院,院内违建、私拉电线等问题严重。2019年底,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完成。修复后的南院将与保存完好的北院合璧,向世人展示独特的建筑魅力和文化风采。

调研组了解到,中轴线上一些高层建筑,如北海医院、天意商城等,在申遗中通过降层,让景观视廊更加通畅,文物的赋存环境因此得到极大改善。钟鼓楼和周围平房再现北京胡同四合院的肌理,老北京的城市记忆得到了留存。

长期以来,作为北京老城主要肌理的传统四合院地区存在人口密度高、风貌破坏程度重、居民生活现代化水平低等现实问题。北京着力创新文物保护模式,在为文物建筑解危解困的同时,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文物活化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屋外有花有草,家里全电厨房,生活有里又有面儿。”在草厂四条胡同,75岁的“老街坊”朱茂锦老人说,“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今天咱北京人的生活,那就是‘惬意’!”

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草厂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等大批胡同按照原有胡同肌理进行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老胡同重现古朴风貌;拆除违建、架空线入地、见缝插绿,窄仄破旧的胡同日渐舒朗雅致;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现代化厨卫设施便利又安全。北京将城市精细化治理和社区共建相结合,城市更新与院落共生相衔接。老街坊们共享的,不仅是四合院,更是文物活化利用的“福利”。

作为北京市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新模式的试点——杨梅竹斜街,改造过程中摒弃了以往大拆大建模式,最大限度保留了杨梅竹斜街的历史原貌,并联合设计师、规划师通过“节点式改造”与“在地再生”方式,为腾退空间引入文化创意项目,让近70%的老住户能够免于搬迁,长久生活于此。在北京大栅栏更新计划中,“胡同花草堂2017”项目通过建立“胡同花草堂”,改善胡同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让居民通过养花、种菜等方式相互交流、协作共享,修复与重建老北京胡同文化中遗失的意境。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易认为,北京在文物活化利用中找到了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的重要交汇点,使两者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将文物保护利用寓于新时代首都发展之中,成为诠释“如何正确处理好‘都’与‘城’关系”的生动实例。

北京特色东西

修缮完成的北京正阳门箭楼。牛云岗摄/光明图片

二、文物活化利用成果丰硕

中轴线申遗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看来,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的空间里,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中轴线城市文化风貌北京特色东西,文脉绵延 古韵新生——北京以文物活化利用促高质量发展,蕴含着从古到今劳动人民创造的动人的文化与历史。

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复兴,遗产保护状况与赋存环境持续改善,取得全领域多点突破。钟楼、景山兴庆阁、正阳门箭楼等重点文物有序修缮,社稷坛、太庙、先农坛的核心区办公用房完成腾退,醇亲王府、贤良祠等文物移交和腾退事宜加速推进,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和第五立面(屋顶)整治成效显著。

“中轴线是北京的城市脊梁,北京在中轴线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上下足了功夫。”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介绍,为唤起北京老城晨钟暮鼓的时间记忆,鼓楼修缮恢复了券洞历史原貌,首次对公众开放,全新的数字沉浸展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探秘钟鼓楼和中轴线上“时间的故事”。

2022年10月1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中轴线文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以及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的责任,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随着申遗保护工作影响力不断扩大,百姓与中轴线保护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北京雨燕分别列入2018年中考语文卷试题、2022年高考思想政治考题;首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报名作品累计达35433件;文化音乐竞演真人秀《最美中轴线》借音乐助力中轴线申遗……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日益获得全社会高度认同。

历史文化金名片熠熠生辉。拥有长城、大运河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始终是北京文物活化利用的“重头戏”。

疫情期间,北京箭扣长城修缮项目重启。此前,一批技艺精湛的老匠人参与了长城修缮,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为了克服疫情防控带来的不便,安全高效地把老匠人都请回来,北京对相关人员进行精准服务,通过定点接送、统一隔离、防疫培训、集中接送等多种途径,确保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全部及时回到箭扣长城修缮现场。此举对于疫情下文化文物修缮项目有序科学复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八达岭长城被评为保护管理示范案例,以北京箭扣长城保护工程和八达岭遗产影响评估为代表的长城保护管理实践,为各国开展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大运河流经北京约82公里。千百年来,运河水汇聚于此,凝结成深厚的运河文化。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北京着力恢复和提升大运河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文化传承等功能,开启“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目前,“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已按历史格局完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提升修缮,再现“古塔凌云”的壮丽景观。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也是北京的著名文化符号,沿线汇聚了北京千百年来众多历史文化资源。2022年年底,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的琉璃河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利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三山五园”是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是中国文化被世界认知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走向世界,曾对欧洲园林产生广泛影响。近年来,北京通过“数字圆明园”和“三山五园国际巡展”等项目,加强了同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调研组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三山五园”地区水环境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一度出现缺水、水质污染等问题。如今,通过向圆明园及其周边补水的方式,北京实现了区域内的水系连通,进而恢复海淀丰沛的历史水系资源及“三山五园”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风貌。伴随着未名湖邂逅“荷塘月色”的佳话,圆明园地区再现昔日“蜿蜒清澈”“河湖遍布”的胜景。

红色文化弘扬传承高地日渐挺立。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北京对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共31处进行保护修缮,迄今已接待近200万人次参观。

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双清别墅、来青轩等8处旧址进行保护修缮,建成香山革命纪念馆,推进清华园车站旧址腾退保护,做好“进京赶考之路”保护利用工作。

近年来,北京将赓续红色血脉作为首都重要使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高地,以重大历史节点为坐标,全力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打造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通过深入实施红色文化立体传播工程,北京综合运用影视作品、歌曲戏剧、融媒体产品等形式讲述革命故事。建强用好4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65家市级基地,使红色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景课堂,成为全社会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双奥”遗产后续利用作出表率。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以讲好“双奥之城”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抓住筹办冬奥重大机遇,推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走向世界,引发广泛共鸣。

奥运遗产的后续使用,属于世界难题。北京超前谋划“双奥场馆”智慧转换和新建场馆建设与使用,将赛时需求与赛后利用统筹考虑。在首钢转型实施阶段,老工业厂房被改造成冬奥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与周边首钢园区的工业文化遗址、石景山山水和谐相融。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首钢园三高炉南广场迎来北京时装周首秀,“冰墩墩”“雪容融”裸眼3D视频首发,焕新升级的首钢园展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首钢片区已从过去高炉林立的形象嬗变为具有活力和现代特色的跨界融合都市型产业区代表,为工业遗产的规划与传承树立起卓越标杆。

三、创新机制护航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围绕文物活化利用,北京在顶层设计上不断突破,在中央部门支持下,建立起了一套具有创新性且切实管用的机制。其中,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推进作为最关键的两大机制,成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平稳前行的“压舱石”。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协调机制。依托首规委协调机制,北京与中直管理局、国管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建立了联席合作机制,围绕新版城市总规和核心区控规的要求,以中轴线沿线、中南海-长安街周边等为重点,共同解决文物腾退与活化利用、在途项目审批等重点难点工作,持续推动太庙、社稷坛、天坛、北海、大高玄殿、皇史宬、景山寿皇殿等重点文物腾退取得实质性进展,集聚宣传、文化、文物、住建、规划、发改等中坚力量,纳入中轴线申遗保护、三条文化带建设的管理体系,构建多部门参与、协调联动的大保护大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首规委职能作用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纾困局、解难题、开新篇的“关键一招”。依托首规委机制北京特色东西,央地、军地协调联动,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文物的共识不断增强,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凝聚起文物保护利用的“最大公约数”。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北京设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解决了一大批瓶颈问题。

调研组认为,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机制的组织调度下,北京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文物事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目标一致、全面兼容,实现文物活化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规合一,聚焦文物+城市更新、文物+科技创新、文物+数字经济、文物+国际传播,形成一批示范性成果。

如今,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活化利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覆盖全面、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性文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为稳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构建了一道“护城河”。

四、北京文物活化利用的启示和展望

从文化维度锚定“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首善标准。北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老城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文物活化利用对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系列实践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北京始终注重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物活化利用中得到鲜活印证。

调研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北京还应进一步探索老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的路径,实施好首都核心区控规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

发挥文物滋养心灵振奋精神巨大作用,凝聚奋进新时代磅礴力量。北京立足四个文化资源禀赋,以文物活化利用作为重要抓手,依托文物有形和无形双重属性,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引擎,又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深厚而长久的心灵滋养,为文明交流互鉴积蓄动能。以文物工作为纽带,让活化利用成果惠及群众,画好最大同心圆,激发人们传承文化“学起来”“保起来”“用起来”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

推动老城焕发新活力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北京应进一步抓住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重大机遇,加快完成太庙、先农坛、永定门等遗产点保护修缮及整治维修,确保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充分发挥文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提振作用。北京注重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文化资产。从较长阶段总体测算来看,文物活化利用不是财政的包袱,而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的“一着活棋”,是“投入小、产出大”“利在当代、益及后代”且能拉动关联产业增长的公益性事业。北京通过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打造高质量文化产品,体现文物事业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价值。

最近,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调研组认为,北京文物促进高质量发展可提升空间还比较大,应进一步探索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式途径,增益旅游历史文化底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牛鼻子”,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解题破局。文物保护不易,活化更难,破解体制和机制问题是关键所在。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一马当先,勇于先行先试,尤其是借助与中央单位沟通的首规委平台,依托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通过与国家文物局的部市合作机制,不断破解困扰文物工作难题。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重点文物腾退等重点工作,通过机制创新形成了央地(军地)协作、市区联动、多方参与、齐抓共促的生动局面,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活化利用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董城,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仲山、晏晨、王洪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beijing/14678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2月5日 下午2:04
下一篇 2024年2月5日 下午2:0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