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华侨,九江为何盛产新乡贤?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在今年1月评出的首届“南海新乡贤”中,九江籍乡贤占了三分之一,“乐善之城”名片熠熠发光。坐拥西江、北江之地利的九江因水得名也因水而兴,享有“小广州”美誉。到清末民初,近至省港澳,远至南洋及美加,无不有九江人之足迹。新时期,九江赋予了“新乡贤”更深层次的含义,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可谓之新乡贤,比如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

2月23日晚,“时光不老,九江正美好”首届九江新乡贤发布仪式在吴家大院举行,聆听家的故事,倾诉乡的情怀,在温情怀旧的氛围中表彰大爱无疆的美德善行,近30位九江新乡贤获得全城礼赞,让见贤思齐、向善向好成为九江的文明新风尚。

九江华侨

九江乡贤在热心家乡建设的基础上,扎实推动产业兴旺,在共同富裕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图为九江外滩。

乡风、乡愁、乡恋、乡情,浓郁的乡土文化是国人内心最深沉的寄托。新乡贤是沟通现代文明与乡土文明的桥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守英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提到,在南海的乡村文化基因里,乡村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村民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如何形成他们的各种关系,靠什么样的力量维持乡村秩序,以及乡村精英如乡贤群体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新乡贤力量,推动乡村振兴,重塑乡村文明,实现治理有效,在绿水青山间留住“美丽乡愁”,是广受关注的话题。南海九江的发展实践证明,新乡贤在引领社会风尚、助推基层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年1月评出的首届“南海新乡贤”中,九江籍乡贤占了三分之一,“乐善之城”名片熠熠发光。

九江华侨

九江乡贤关正生带领九江酒厂发展成广东白酒龙头企业。图为九江酒厂生产线。

儒学昌盛

涵养独具魅力的乡贤文化

儒学文化是“乡贤文化”的根基和内核。九江素有“儒林乡”美誉,这正是这片土地精神和价值的最佳体现。据《南海市九江镇志》记载:明景泰元年(1450年),代宗皇帝赐九江乡为儒林乡。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朱次琦等倡修、冯栻宗和黎璿主编的《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九江乡自宋咸淳间始渐有田庐,至明二百七十余年间,乃大为发展,人才士绅辈出。他们进则为官,为社稷贡献,退则为绅,建设地方、教化乡土。

崇文重教是“乡贤文化”形成的沃土。《南海市九江镇志》记载,明清时期,社学、私塾、书院、学堂遍布九江各村,兴盛时期社学达28所、书院18所。清光绪年间,九江又增设初高两等小学堂10多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礼山草堂,岭南名儒朱次琦在此讲学长达20余年,培养出众多经世之才,包括教育家简朝亮、广东最后一位状元梁耀枢、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等。

九江乡贤文化的兴盛与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崇文重教的历史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思想、教育感化、士大夫理念等在九江的普及,催生了一群处理政府及本地社会关系的中介人。他们多为本地精英,参与科举考试、做官、致仕,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他们可能是拥有科举功名的士绅,可能是宗族的族长,也可能是官府任命的书吏,构成当时九江乡贤主体。

旧时有“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一说,县是传统中国的最低一级政府,至于县级以下的广大乡村,主要靠自治,而自治的主力军就是乡贤。面对动荡社会的各种问题,乡贤通过书院讲学、敬宗收族、创建乡约等方式,采用移风易俗、重视工商、开展地方建设规划等措施,重新构建社会秩序,建立儒家理想社会。

九江华侨

由九江乡贤关杰初出资建设的“乡村振兴·美丽源林”城乡道路改造项目。

桑园围精神

孕育共商共建共享善治氛围

农耕文明是“乡贤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宋代以降,尤其宋室南迁、偏安临安之际,北方士民集团性南移,为珠三角提供开发的机遇。宋元修筑堤围,兴办水利,垦殖沙田,正是其初步开发的标志。

史学家科大卫在《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一书中提到:起初之时,许多河堤之筑造,并非一气呵成,而是在情况需要下、或条件许可下,被不断地重修或增建。这些水利工程规模甚小,不能说完全没有作用,但很容易被冲决,每年初夏,西江水必定泛滥成灾。

九江人在桑园围合围的过程发挥了重大作用。史料记载,洪武九年(1376),九江人陈博民奔赴南京,向明太祖呈请筑堤,得到明太祖亲自鼓励。珠江三角洲的地方志广泛转载此碑文,视为桑园围的缘起。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上的大型基围,几百年间,保护着珠江三角洲上最具生产力、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桑园围在民间集资、民间力量经年努力下合围,桑园围因围垦灌溉而“生”,因合围防洪而“盛”,桑园围的发展史就是历代九江人与洪、涝、潮等灾害斗智斗勇的历史。由此形成了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管理模式和慈善文化氛围。

依托桑园围这一水利灌溉工程体系将“水患”变“水利”。明末清初,九江一带废稻树桑增多,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塘鱼养殖逐步成为桑基鱼塘模式。九江桑叶除育蚕自用外,还销往西樵、顺德等地。桑树栽植促进了养蚕业、缫丝业发展。清末民初九江华侨,九江的缫丝多以家庭形式出现,九江圩设有较大规模的丝行进行生丝交易。时有“一船丝茧出,一船白银归”之说。蚕茧业成为九江昔日农业经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时至今日,桑园围既是有形的灌溉工程遗产,也是无形的精神家园,给九江留下了全民参与、乐善好施、共建共享的文化遗产。这种守望相助和勇于变革的追求与实践,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爱国爱乡的乡贤。

沿江出海

侨胞情牵桑梓反哺家乡建设

自明中叶起,珠三角海洋贸易日渐兴盛,不断加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自身也形成了当时经济最活跃的经营腹地。坐拥西江、北江之地利的九江因水得名也因水而兴,享有“小广州”美誉。九江城区人口沿西江分布,人们倾向沿江出海谋生。明清时期,九江商人就踏上了远赴异国他乡的漫漫征途,“自海禁既开,帆樯麟集,瞻星戴月”。《南海九江关树德堂族谱》记载:“(九江商人)远涉重洋,经商于异域,获厚资,满载而归者,所在皆有。”

到清末民初,近至省港澳,远至南洋及美加,无不有九江人之足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九江有20多万乡亲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与九江本土人口(常住人口25万)相等,可以说,在海外再造了一个“九江”。

侨居海外的华侨辛苦打拼、努力经营九江华侨,大多事业有成,他们在海外继续发扬抱团发展、守望相助的精神,先后组建了美国南海九江慈善公会、古巴九江公会、菲律宾南海九江同乡会、旅港南海九江同乡会、旅港南海九江商会、旅港石龙村同乡会、澳门南海九江同乡会等组织,增强与家乡、祖国的联系。

华侨由此成了九江乡贤的重要群体。具有跨国活动性质的华侨和商人,在许多方面起着与传统时期乡绅的类似作用,在侨乡的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受到了海洋文化的熏陶与碰撞,更加坚定了情系故土、回报桑梓的信仰。

清道光年间,他们捐银为乡间“养老、劝学、存孤恤寡”,资助修编家谱。宣统年间,他们捐资开办方便医院,筹办慈善事业。民国初年,桑园围崩决后,他们买米回乡赈灾,捐银修围。开办救济院,捐建朱九江先生纪念堂,筹办贫民教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又纷纷成立回乡救济会,赠医施药,派赈衣米,修筑堤围,疏浚河涌,铺路架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支援家乡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集资助建九江医院,购置大批先进医疗器械……

改革开放以来,九江华侨穿针引线,为家乡引进“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和“三资”企业,让九江迅速积累起产业发展的资金。此后,九江的城乡经济又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由外商独资经营与合资经营的企业逐年增加。

海外移民持续输出,使得九江从中国传统乡镇演变成为著名“侨乡”,中外文化交融成为九江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侨乡文化,一方面成了九江华侨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另一方面也成了九江乡贤辈出的“文化密码”。

榜样引领

从争当新乡贤到人人都是新乡贤

新时期,九江赋予了“新乡贤”更深层次的含义,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可谓之新乡贤,比如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当下,新乡贤成为助推九江基层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佛山市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的五次重大升级改造中,九江乡贤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可见一斑,他们持续接棒、不遗余力。20世纪80年代,由香港南海九江商会、旅港南海九江同乡会以及潘新安先生牵头,率先捐资改造简陋旧蚕房医舍,建成首座医务大楼。随后,潘溢佳纪念大楼相继落成,拉开医院汰劣布新之序幕;1995年,曾植桂堂慈善基金大楼落成;2011年,新建业门诊大楼剪彩;2014年,吴星可慈善基金住院大楼拔地而起;2020年,曾植桂堂慈善基金大楼拆旧建新竣工,黄韶英医务大楼筑就,旅港南海九江同乡会综合大楼揭幕,关杰初伉俪捐资完善医学影像科,吴星可慈善基金会捐资设立血液透析中心……以拳拳之心反哺家乡,热烈深沉均是桑梓情怀。

九江乡贤在热心家乡建设的基础上,扎实推动产业兴旺,在共同富裕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香港中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植桂堂慈善基金负责人曾榆安,持续捐资支持家乡兴办教育事业、医疗事业、公益事业;香港鸿联调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星可慈善基金会会长吴碧,捐资善款惠及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九江颐养院、九江慈善基金会等;源林投资(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杰初累计捐赠和认捐慈善公益项目超过6亿元;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关家澄将推动家乡的发展作为他的责任和义务,时刻关心家乡发展,不断引荐好项目来南海投资建厂;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关正生,带领九江酒厂发展成为年产7万吨酒、年纳税超过2亿元的广东白酒龙头企业……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乡贤文化的影响带动下,九江蹚出了一条以乡风文明促进治理有效,以治理有效保障乡风文明的路子。2022年8月,由关杰初发起的“一元爱心捐”活动,倡导的正是“人人可慈善,处处皆公益”。仅用了4个月时间,该活动就吸引了超760万人次参与,共捐款超1800万元,“乐善九江”的名片再次被擦亮。

乡贤文化代代相传,慈善力量生生不息。近年来,九江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培育乡贤文化,大力弘扬乐善精神。更多新生代的九江乡贤正沿着父辈的足迹,加入这股德润桑梓的大潮。譬如,作为一名“贤二代”,源林投资(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关嘉华选择把公司落户家乡,助力九江文旅产业发展。

弘扬新乡贤文化,激活新乡贤的榜样力量,汇聚贤二代的青春力量,带动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吸引中青年、优秀人才回流,投入到家乡的发展建设中。九江正以青山绿水间的“美丽乡愁”重建乡村情感共同体,吸引、带动年轻人支持家乡、建设家乡,推进乡村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当“人人争当新乡贤”“人人都是新乡贤”成为九江人共同的追求,感而动之、学而效之,九江在文化引领下实现城市、产业、民生和环境和谐共荣的图景,可期可待。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李清平何万里文/珠江时报记者何万里吴美璇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8284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4日 下午4:03
下一篇 2023年8月14日 下午4:04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