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华港澳台联考,见证祖国内地与港澳心手相连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如今,“三趟快车”已成为祖国内地与港澳心手相连的历史见证。这条由内地同胞几十年如一日用心打造的“生命线”,将祖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三趟快车”到援港班列,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港澳一如既往的殷切关怀,也饱含着内地人民对港澳同胞的深情厚谊。

河南郑州北站。 资料图片

三月二日,首趟“中央援港同心抗疫”铁路援港班列驶出深圳平湖南国家物流枢纽。 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在一个面积仅有1100余平方公里的城市里,要养活数百万人,首要难题自然是解决吃喝等民生刚需。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自然条件十分受限,如何保障市民的“菜篮子”供应?答案来自祖国内地的“三趟快车”。

1962年,原对外贸易部和原铁道部共同开创编号为751、753和755的三趟快车,“定期、定班、定点”每日开行三趟,分别从上海、郑州和武汉始发,专门运输猪牛羊等鲜活商品,经深圳运抵香港,被形象称为“三趟快车”。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祖国内地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供港澳鲜活产品逐步从铁路运输转为更经济、更灵活、更便捷的公路运输。2010年,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三趟快车”圆满完成使命,光荣退役。

如今,“三趟快车”已成为祖国内地与港澳心手相连的历史见证。这条由内地同胞几十年如一日用心打造的“生命线”,将祖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镜头一

一声长鸣,直抵深圳

1962年3月20日

湖北武汉江岸车站

鸣笛声响了,一列编号为621的列车,拉动着30多节车厢,缓缓驶出车站。它的目的地是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车厢是经过专门改良过的,里面满载刚出栏的活猪,沿途除了几次加水补给外,没有停靠,昼夜不歇连续行驶52小时,终于披着晨露抵达深圳北站。车厢门渐次打开,列车上的牲口经过口岸管理部门联检深圳光华港澳台联考,见证祖国内地与港澳心手相连,合格的活猪转乘汽车去往香港,再转送至当天的香港早市,最终被端上市民的餐桌。

这就是由内地开出的第一列“三趟快车”。这趟专列成功开行,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遵照周总理指示,1962年12月11日深圳光华港澳台联考,另外两趟鲜活食品专用快车分别从上海和郑州发出,车次编号分别为753和755,也同时奔驶在内地与港澳之间。后来,621改编为751次,并改为单日从江岸始发,双日从湖南长沙北站始发,形成了由武汉、长沙、郑州、上海始发的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快运货物列车。

在随后的日子里,“三趟快车”始终保证鲜活货物“优质、适量、均衡、应时”供应港澳。不管是在艰难的自然灾害时期,还是在动荡的“文革”十年,不管是桥梁断裂、隧道塌方,还是华东华南发生严重涝灾,不管是铁路春运极为紧张,还是流行病毒肆虐的情况下,许多货车无法正常运行,而“三趟快车”却始终风雨无阻,从未停驶。车上满载的鲜活食品,寄托着祖国人民对港澳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

上世纪90年代,每天由内地经深圳运往香港的活禽活畜占香港市场供应量的99%以上,冻肉水产、瓜果蔬菜等占一半以上。港澳同胞将“三趟快车”亲切称为“生命线”,它不仅有力保障了港澳同胞生活所需,促进了港澳与内地经济发展,更加深了情感联系,把港澳和祖国内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镜头二

长笛远去,淡出舞台

2010年6月16日

河南郑州北站

熟悉的鸣笛声不再响起。供港专列82755次(即755次)列车停运,车厢静默立于轨道之上,钢铁之躯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也是最后一列停运的“三趟快车”。至此,“三趟快车”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内地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深港两地通关进一步便利化。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深港公路口岸快速通关模式加速推广,供港澳鲜活产品的出口逐渐从铁路运输转向公路运输,时间更短、成本更低。多元化的运输方式确保香港“生命线”变得更快捷、更稳定、更优质,“三趟快车”在跨越了近半个世纪后,圆满完成了特殊时期的神圣使命,光荣退役。

据统计,“三趟快车”开驶的48个春夏秋冬里,经深圳笋岗海关验放的列车达41100多列、长度之和超过地球南极到北极的距离,验放活猪9800多万头,活牛580多万头,冻肉795多万吨,鸡、鸭、鹅等活家禽数十亿只,还有无法计数的瓜果蔬菜、活鱼水产、干货等。充足的生活物资供应,保证了香港的劳务成本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香港社会保持活力的幕后英雄。

资料显示,“三趟快车”开通前,内地鲜活商品想要进入香港市场,得在货运火车上经历一周的颠簸,活猪死亡率高达13%,活鱼死亡率更高达70%。为了保证鲜活,“三趟快车”的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家禽与牲畜要每天2顿人工喂吃、喂喝,鲜活的鱼类不能缺氧,押运员们必须与鸡鸭鱼猪等牲禽同吃同住,常年吸入禽兽粪便灰尘。车厢内牲禽经常打架,粪尿被踢得四处飞溅,遇到飓风暴雨来袭时,粪尿随风飘散,雨中夹带异味,押运员浑身又湿又臭,真是苦不堪言。但一想到自己的工作连着香港千家万户,他们又义无反顾奉献一切。因此,香港人总说,香港的快速发展和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央政府始终如一的支持,离不开内地同胞几十年如一日用心打造的“生命线”。

镜头三

援港专列,深情不变

2022年3月2日

广东深圳平湖南国家物流枢纽

装车、检查、放行。上午11时08分,首趟“中央援港同心抗疫”铁路援港班列拉动着18个集装箱,满载防疫物资驶向香港。为帮助香港应对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沉寂10多年的供港跨境铁路货运列车正式恢复运营,一样是源自关爱,一样是源于支持,60年前那段深情岁月恍如重现。

从“三趟快车”到援港班列,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港澳一如既往的殷切关怀,也饱含着内地人民对港澳同胞的深情厚谊。祖国对港澳的支持守护始终没有停止过,很多人不知道,香港约90%的鲜活食品、约80%的淡水、约25%的电力,都源自祖国内地。“‘三趟快车’从开行以来,参与的人有上百万人,常年保证货源、运输、检疫、市场销售、车辆供应的有10万人以上,参与的押运员8000人以上。这个壮举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只有在亲情之间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原“三趟快车”办公室主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说。

曾在湖北武汉江岸机务段工作过的“老铁路人”徐宜发,还记得关于“三趟快车”的那些点滴岁月。供港的鸡鸭鹅鱼和牛羊猪等鲜活商品,要靠专人深入到乡镇农村,一家一家收购。这些都是当年紧俏的生活必需品,内地同胞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一口一口省下来,才保证源源不断运往香港。“现在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难事,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这‘三趟快车’开行,不知道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如今,中央和内地同胞挺港的这份深情依旧。即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新鲜的蔬果、精壮的猪牛羊、体健的活鸡活鸭,仍能及时足量从内地直抵香港,出现在市民的菜篮子里。这些优质供港食品,正滋养着几代香港人的烟火人生。

回望来时路,是祖国内地与港澳携手踏过;展望未来时,港澳与祖国内地将一同前行。“三趟快车”所象征的那份割舍不断的血肉亲情,将永远铭记于人们心中,绽放超越岁月的光华!

“三趟快车”大事记(链接)

1961年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怀下,原对外贸易部、原铁道部、中粮公司在上海联合召开会议,主题是为解决供应香港鲜活商品运力不足的问题,专门为香港同胞开通一趟“专列”。

1962年

为保证鲜活货物“优质、适量、均衡、应时”地供应港澳,原对外贸易部和原铁道部共同开创编号为751、753和755的三趟快车,每天固定开行三趟,分别从上海、郑州和武汉始发,专门运输猪、牛、羊等鲜活商品,经深圳运抵香港,形象称作“三趟快车”。

1964年

原铁道部宣布“三趟快车”为“货车之首”,要求除特快列车外,所有客、货车都要为之让道。

1988年

海关总署在深圳笋岗铁路口岸设立内地首家出口监管仓库,各类鲜活物资运抵口岸后直接进入铁路沿线的仓库,经过消毒程序于次日凌晨运抵香港。

2004年

从长沙东始发的751次列车停运。

2010年

郑州北站供港专列82755次(即755次)列车停运,至此“三趟快车”均退出历史舞台。

港澳台联考华青,东方之珠携手青春之岛,青港合作奔涌广阔前景

跨越黄海和东海,青岛与香港、澳门之间的互动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前景也从未如此绚烂。

2019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率队就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来青考察;时隔半年之后的2020年2月,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在山东省重点外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梁振英通过视频表达了对鲁港合作前景的期待;时隔八个多月之后的2020年11月,梁振英一行再次来青,就推进香港和青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举行多场对接洽谈……

3月23日上午,梁振英再次出现在“深化山东与港澳台合作推进会”视频连线中。

从香港与青岛的频繁互动,再到这场以“新格局、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的高规格会议,都在印证着青岛与港澳台开启经贸合作新篇章的信心与决心。

会上,青岛崂山区华商天时中国总部、青岛城阳区中巍半导体北方总部基地、莱西市青北高科园、青岛财通易鑫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青岛市极视角科技有限公司总部等5个总投资额10.91亿美元的港澳投资项目与青岛签约。其中,前4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0.6亿美元,投资方均来自香港,涉及海洋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商务服务、金融等行业。

总部项目组团赴青

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交汇,占领价值链高端的“总部经济”近年来在青岛经济版图的首位度不断提升。正在打造“企业北方总部”最佳目的地的青岛,通过加码“总部经济”,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创新链核心的意图颇为明显。

本次签约的5个项目中,4个为总部项目。

其中,投资额约1.47亿美元的青岛崂山区华商天时中国总部项目,由香港招商局旗下成员企业香港华商国际海洋能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投资设立。将全资收购、管理华商国际子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的5个企业,成为华商国际总部,并将开展海洋工程平台资产投资及运营管理、高端陆上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行业相关设备及设备整包设计、制造、智能升级与服务,以及清洁能源智能装备和科技投资等业务。预计公司未来五年总营业收入可达20亿元、纳税5500万元。

总投资额3亿美元的青岛城阳区中巍半导体北方总部基地项目同样由香港企业投资。投资方为中巍集团(香港)有限公司,项目拟打造青岛乃至全国的半导体产业基地,包括半导体区域总部、半导体研究院、存储产品销售中心、产业孵化中心等半导体产业链。

青岛财通易鑫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项目由青岛财通集团有限公司、易鑫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总投资额约1.5亿美元。项目将易鑫集团内地运营总部落户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领先科技技术手段,布局汽车出行、汽车新媒体、汽车金融、汽车交易、汽车供应链等产业。

青岛市极视角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为澳资项目,项目总投资额为3070万美元。根据规划,极视角将于今年上半年将公司总部迁址落户西海岸新区,预计在2021年底具备上市发行申报条件,全力打造“澳门青年创业IPO第一股”。

除以上4个总部项目外,由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莱西市青北高科园是本次签约中总投资最多的项目,总投资额达4.6亿美元。项目拟规划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办公楼、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等,吸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优质高新企业落户,加速产业集群发展。

打造经贸互动新格局

5个项目签约,4个项目为港资的现象并非巧合。时至今日,香港已经成为青岛第一大外资来源地,是青岛城市发展的核心经贸合作伙伴。

一组数据可以表明港企投资青岛的速度持续加快。

2011年9月之前,青岛实际利用港资仅为87.15亿美元,彼时,香港尚居韩国之后,位列青岛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两年后,到2013年9月,青岛实际使用港资达118.42亿美元,两年增加31.27亿美元;2018年9月,青岛市实际利用港资累计达305.5亿美元,到2020年,即便面临疫情的冲击,这个数字依旧达到417.8亿美元,两年增幅为112.3亿美元。增幅的成倍增长,使得在对青直接投资前10位国家/地区中,香港一枝独秀。

进入2021年,港企投资青岛进一步提速,一批大块头港资项目竞相落户青岛。在3月18日全省重点外商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总投资额24.6亿美元的10个项目中,投资额同为1000万美元的青岛市国际技术中心转移港项目和青岛泽通科技项目,以及投资额5000万美元的首程国际智慧停车项目均为港资项目。

开放的青岛,正成为香港企业、资本、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要素北上的重要基地。

数量与规模增加的同时,港企在青投资的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大项目、好项目不断聚集,过去以房地产投资为主的格局正发生根本性改变,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逐渐占据主导。

以2020年为例,香港共在青投资346个项目,合同港资达138.3亿美元,同比增长34.56%;实际使用港资50.7亿美元,同比增长8.03%。这一年里,青岛利用港资的服务业、高技术产业项目保持增长,房地产业持续下降。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港资增长9.5%,现代服务业实际使用港资26.7亿美元,占港资服务业总量的56.2%。全市新批港资高技术产业项目71个、增长108.8%,实际使用港资10.5亿美元、增长50.6%。

不单单是引进港资,对外投资方面,青岛企业以香港为平台深耕国际市场的同时港澳台联考华青,也给香港发展注入了来自青岛的强劲动力。

自1986年青岛市第一家境外投资企业华青(香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来,青岛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从以贸易为先导,逐步向境外加工贸易、跨国并购、境外研发、海外资源开发和建设境外工业园区等多种经营形式发展。海尔股份(香港)有限公司、利群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丰捷有限公司、山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设立的山东海洋工程国际有限公司、海信集团设立的海信(香港)中非销售控股有限公司等均是个中佼佼者。

香港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中心,汇集了大量及多元化的投资者,为全球不同资金的汇集地港澳台联考华青,东方之珠携手青春之岛,青港合作奔涌广阔前景,吸引了一大批内地企业赴港IPO。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内地企业在利用境外资本市场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截至目前,青岛已有12家企业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占全市境外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二。

合作发展新空间广阔

当下,青岛与香港之间合作发展新空间正悄然而至。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青岛与日韩、东盟国家地缘接近、人文相亲、经贸往来密切,与RCEP成员之间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域内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劳动力要素齐全。再看香港,特区政府已正式提请中央支持香港争取第一批加入RCEP。作为重要金融和贸易中心及交通枢纽,香港已与RCEP中十三个成员经济体签订了自贸协定。

依托RCEP,青岛与香港的合作,未来将有无限可能。

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是青岛与香港推进深入合作的共同方向。

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正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而位于胶州湾的青岛,在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则具有独特的“双节点”价值,青港全面深入合作,对于加快香港与内地融合发展,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战略协同联动、共同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未来,青岛将积极探索与香港深化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向、新路径,畅通两地互动互联互通机制,共同合作参与国家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为香港繁荣稳定注入新动力,提升青岛国际化开放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视香港在多方面的优势和功能,指出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这些同样是新时期青岛奋起发力的优势领域,叠加青岛自贸片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发展战略,双方优势互补,将为合作提供丰富落点。未来,青岛将充分发挥香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汇聚全球资本、科创、人才等资源的优势,助力青岛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国际消费中心,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嘉宾共话合作前景

3月23日,以“新格局、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的“深化山东与港澳台合作推进会”在济南举行。来自港澳台的重量级嘉宾从贸易、金融、开放、机制等方面,畅谈山东与港澳台未来合作前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

产业发展要不断提升梯度丰富谱系

山东是中国所有省份中产业谱系、产品谱系和可贸易产品谱系最丰富的,同时山东的产业梯度也高于全国水平。过去三年,山东的产业梯度明显出现升级,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从山东产业竞争力梯度分布来看,17个行业具有全球高梯度竞争力,同时21个行业处于中梯度和低梯度。从产品角度来说,山东有31%的产品具有全球高梯度竞争力。以山东谱系最大、出口最重要的一个行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例,谱系与全球基本一致,目前这一领域已经有100种产品具有高梯度竞争力。

现在最新的一个理论叫产品空间理论:森林里有很多果实,也就是产品空间的分布不均匀,猴子在一棵树上摘完果子上另外一棵树,两棵树离得足够近,猴子就能跳跃成功,不用下地再爬上另一棵树。产业结构变化好比猴子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离得足够近,产业相关性就能发生。山东的产品空间在2013年是个半月的形状,产业的紧密度和联系度相对较低,到了2020年形成了一个S形螺旋状,表示产业越来越紧密,具备了产业谱系和产品谱系升级的可能。

在上一轮消费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山东面临压力,但在这一轮特别是产业互联网和工业数据方面,如果山东能够迎头而上,将爆发出巨大的潜力。

商务部国际司副司长杨正伟:

把握RCEP机遇 关键在企业运用

RCEP是当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是一个巨大的一体化市场,现在香港也在争取尽快加入RCEP。

RCEP将为山东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带来有利条件。RCEP使中国和日本首次建立自贸关系,相当于建成了中日韩自贸区初级版,为山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对日韩经贸合作带来重大机遇。同时,山东依托与日韩市场紧密的产业关系,也增强了对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

切实把RCEP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关键在于企业的运用。企业要尽快熟练掌握RCEP的规则和原产地等操作程序,提升利用RCEP的意识和主动性。港澳台企业在内地在山东投资兴业,是共享RCEP红利的重要方式。港澳台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不仅抓住内地市场的机遇,也可以深入参与RCEP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开拓RCEP市场。各级政府部门也要确保相关措施、程序符合RCEP的规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熟悉协定规则、关税减让情况,为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

香港贸发局总裁方舜文:

鼓励港商探寻山东自贸区商机

山东与香港一直有着深厚的合作关系,结合各自的优势和发展方向,两地未来可以聚焦三方面合作。一是发挥香港优势,助力山东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建设科教强省、先进制造业强省。二是通过香港线上线下平台和国际网络,共同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合作渠道,携手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三是从香港引进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促进山东消费市场发展与提升,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空、航运和贸易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创新、科技、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和知识产权贸易等优势。建议山东用好香港几个重点平台,助力企业进一步发展。山东企业还可以通过香港的国际经贸平台,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去年疫情期间,贸发局迅速将实体展览和会议改到线上举行,首次推出夏季采购会,山东省共有100家企业参展,并举行了多场线上对接会。

“十四五”规划中,扩大内需是一个重点领域。贸发局将鼓励港商探寻山东自贸区商机,通过香港引进海外名品,特别是参与红酒、保健品等消费品进口,促进消费升级,助力济南、青岛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

融入城市发展建设 加大在鲁投资力度

华润集团与山东有着深厚的合作渊源,已经形成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截至2020年年底,华润集团在山东的企业总资产1186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纳税35亿元,员工人数达到2万人。

在新发展格局下,华润将积极融入山东发展建设中,努力创新城市群龙头运营模式,成为引导和策划国内市场需求的先行者和引领者,进一步助力山东增强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一是围绕城市群龙头,全方位加大在鲁投资力度,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世界级城市开发运营模式。二是拓展居民消费市场,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引导国内消费向山东集聚,促进消费升级。三是参与地方国企改革,与山东国企一起优化业务布局,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企样板。四是加大新能源投资布局,继续加大在山东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共同建构碳达峰、碳中和。五是进一步发挥华润在香港的作用,助力山东提升国际合作新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华润将继续发挥在港拥有的融资筹措、经贸网络和资源整合等现代服务业的独特优势,为山东企业补链强链延链,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山东制造”向“山东智造”“山东创造”转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angatlk/217803.html

(0)
上一篇 2025年4月6日 下午8:03
下一篇 2025年4月6日 下午8: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