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在别人眼里是学霸、在自己眼里是学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本文口述作者)是个很不错的学生,有幸考进了上海高中四大名校之一的华师大二附中。在多数人眼里这是大好事,然而她的高中三年,却过得不太容易:因为参照系变了,“竞争对手”都太强了;面对某些差距,光靠努力都不太能解决。
在这样的重点学校,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读完后上海可以出国的高中,不要忘了说说你的看法哦!文末还有一篇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书摘推荐(),也顺便瞅瞅
华师大二附中校园大门
文丨 夏景来源丨谷雨星球
00后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
3年前,她考入了魔都四大最顶尖高中之一的华师大二附中,今年高考后被上海一所985大学录取。但她说自己是“四校学渣” (注:四校是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
我本来不信,直到她给我看了一张他们蹭饭图,满屏清北交复!这还不是最强的那个班(马赛克其他学校因不想泄露同学们的隐私。)
请大家仔细看看清北交复的宽度和广度……
“开学摸底考了倒数,我鼓励自己努力总有进步,但真·学霸们把我的进步空间完全封死了,不留一丝缝隙。人类智商真的是有参差。” 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在顶尖高中当“学渣”是什么样的体验?传说中学神究竟什么样的存在?是“鸡”出来的吗?
高三期间记录的待办事项,“看起很窒息”。
01
高一考高三一模卷
进华二的第一周我就懵了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一所民办学校的国内部读的,初三之前,我的最高目标就是进才,四校那是天神一般遥不可及的存在。
考上华二完全是个惊喜。
我一模我得很好,华二来学校面试的时候,老师和家长都鼓励我去试试,我抱着不去白不去的心态就去了。没想到面试表现很好,拿到了自招提前录取的机会,满分630分,考580多就能被录取了。但我中考也没懈怠,考了612分,踏进了这所顶尖高中的大门,开启了”冷暖自知“的三年。
进华二的第一周,我就懵了,懵到回家在知乎搜了这个问题:
为啥呢?我只说一件事大家就懂了。
第一周学校统测了英语,我回来跟我妈妈说,这次考得是一模,我不会做,太难了。我妈妈很不屑:中考一模我们不都刷过吗?我说,这是高考一模!!!
对,高一第一周模拟考,我们考的是高三一模卷,这就是华二。
更打击的是,我那些来自华育、张江的同学们不仅刷过了,还准确地告诉我,这是2018年嘉定区一模的内容……这盆冷水把我浇傻了。
我从没有超前学习,每个知识点都查缺补漏,把中考考好是没问题的,但进了高中后一开始就很吃力。举个例子,华二英语是不分年级的,三个年级都用一张卷子,听力只放一遍,高一就做高三的卷子。
高考前,英语老师按照大家的英语水平,分为了几个小组,安排我进考研组。我都吓坏了,说还是先去比高考难一点点的基础组吧,高阶同学进的是考博组。
这听起来就很恐怖,又不去考研又不去考博做这些题目干什么?其实是老师想找到好用又跟高考接轨的题目,这些最方便。老师还说,这叫“取法乎上”,平时练习难度高,进了考场才会很轻松。
我们肯定没有考研、考博的水平,但就是以这样非常超前的模式在准备高考。
的一些笔记,堪称范本。
在华二,老师几乎不会给我们任何压力,所有的压力都是自己给的。同学们非常自律,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身处在他们之间,我想偷懒都不行。
第一次摸底考我考了倒数几名,我想没关系,这只是第一次,经过不懈努力,我一定可以慢慢地把名次提上去。但我发现很难,所有人都在进步。我拼命了学习,也只能在原地上上下下浮动,学神们谈恋爱还能轻轻松松考前几名,完全封死了我名次提升的空间。
最牛也最内卷的班之一,看着清北交复的宽度和广度,我打赛克都打了半天。
我这3年流的眼泪比前15年都要多,一度也非常消沉。
我也有听说有同学生病了,有同学出现了情绪问题,休学往下降了一级,有转学去了国际班准备出国的,也有直接就出国读高中的。
很多人一听说我在四校就表示羡慕,面对这种羡慕我是很不安的。
但我想我既然有本事考进来,没理由混不下去,要咬紧牙关,不要被别人影响,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节奏,不然不是学不下来,而是活不下来。
热播的脱口秀大会,华二校友、哥大留学生呼兰这个关于内卷的段子太贴切了
02
被学神支配的三年,
我也不知不觉变得优秀起来
我妈妈是体制外招生老师,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去读体制外?
我有朋友转到国际部,一些人如鱼得水,为逃脱体制内每天一模一样的日子而开心,但也同学转去国际部反倒更辛苦了。
尤其是那些同时盯着国内部和国际部的家长,患得患失的情绪会影响到自己家小孩:“你看你同学怎么怎么样?你看你原来同学怎么怎么样?”我好朋友妈妈就是这样的,她压力特别大,高中时得了抑郁症。
更重要的是,我喜欢的东西都跟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像古典舞和古琴,我想读文博相关专业,我想自己更适合在国内上大学。
推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演了上海谍战那段历史。
其实这些年来,体制内在培养学生上面也有很多改变。
我们也会做很多培养综合能力的项目,比如说每个人要完成课题研究。还有高考综评的要求其实非常高,综评是一些985和211高校针对上海的特殊招生方式,录取由高考成绩85%和面试15%共同决定。
数据来源知乎,2021上海综评招生计划
像华师大面试就是与3位老师一对三两轮面试上海可以出国的高中,每组7分钟。我进的是华师大分数很高的专业,也得益于面试得好。学校活动很多,社团也很多,还有课前演讲等都在锻炼我们的能力。今年华二有同交大综评面试满分的同学,有高考580分+却凭借面试通过强基进入了北大的同学……
还有人觉得体制内学生“太乖了”,言下之意就是高度服从。问题是不服从能咋办?高考就得考试得刷题,懒得跟家长沟通,私底下内心戏可多了。
我身边同学表达能力都挺好的,兴趣特长也很多,当然,他们什么都行,算了,不提了。
这三年虽然受虐,但同学们真的太优秀了,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也受到了感染。
比如说对学术超高严谨的要求。
像我们语文考试不像国际IB课程那样鉴赏、做课题的好玩,最看重的是能不能静下心来把每条一点一点仔细地答过去,想清楚、想周全,数学也一样,是不是最准确的数,一个计量单位写没写、乃至书写不工整都有问题的。
一些项目制课程当然好玩又有趣,但从事理工科或者打算做学问,养成严谨的习惯是很有好处的。不然知识结构就像渔网一样哪儿都是洞,啥也捞不到。
拍的照片,有一颗难得发现有趣日常之美的眼睛。
还有大家都高度自律,学会保持自己的节奏,高效利用时间。
自律不是扣每一分钟,而是要让自己进入一个非常有规律的,身体、精神都觉得舒服的状态。
我高三是11点睡6点不到起,从没熬过夜。高三是一年而不是一天,这个训练节奏就得像运动员一样,不是间歇性打鸡血,要有可持续发展思维。我周末也不晚起,6:30起床后跑个步,买个早餐回来,8点不到就把状态调整好了,整个上午学习就非常投入。下午出去跳绳半个小时,调整好状态再学习,晚上也是如此。
同学们大多数也都在11-12点睡,很少有人熬夜。
自律的另一面是高效利用好时间,我在高三时还会抽空在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读书笔记。虽然阅读不能功利,但是我语文成绩从没补课,成绩一直很好,这也是我低沉时期最幸福的一件事。
在华二,我也有不那么适应的地方,有点“狼性文化”。高压下,大家对抢夺资源非常敏感,偶尔会丢掉一些宝贵的同理心和感知力。
英语高考前,两个学霸各自写了6篇英语作文让老师改,但老师时间是有限的,老师改了这6篇,其他同学都没有时间了。我想,你这太不讲武德了。这有点像北大教授钱理群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只为达到目标。
但是我们都只有十七八岁,在这个年龄里,在高度竞争的环境里有这样的表现也能理解,这不是一个永远摘不下来的标签,在抓住机会和抢占他人资源之间,相信大家在大学里会逐步找到平衡。
很多人认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跟体制内的应试教育有关。
03
鸡娃边际优势递减严重,
赢家拼的是基因和天赋
我有时候也很好奇,这些学霸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是被鸡出来的吗?
我仔细观察了下,我的同学有公办来的,有民办来的;有完全不鸡血来的,也有砸了很多钱一步步规划考上来的,各种类型都有。
那些完全不鸡的学生,在高中没有补过一节课,完完全全靠校内学习。非常鸡的就是从很小就超前学,父母一步步排好,安排好上什么课,考什么试,一步一步往清北送。
然而真相是:鸡娃和成绩没有必然联系。我高中只补数学,数学成绩还是最差。我同学里不补课的居多,绝大对数周末都没排满,靠自己琢磨的偏多。
要不要鸡娃这件事,也得看个人。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如果鸡这个小孩受用,有刺激就有干劲,配合度高,不反感,那就鸡一下挺好的。但是有的孩子是很反对鸡的,觉得自己的节奏才是最重要的,那就不要用力过猛了。这个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
我很感谢我爸妈做的一件事,只要我在书房里,他们从来不会推门进去,绝不会一会送杯水啊,一会叫吃个水果啊,留给我一个非常安全的学习空间,这也让我特别能静下心来,做什么事情特别专注。
跟初中比起来,高中有一个很大的思维变化,需要有时间去思考沉淀。白天已经学得很多了,如果晚上还是去补课,没有消化的话,真就是白学了,所以到了高中,鸡娃的边际效应迅速递减。
华二毕业那天
在华二,只要跟紧大部队,985不是问题。学校里流传着一句话,叫“今天不努力,明天去同济”。所以,鸡不鸡其实结果也没差,鸡也进了清北,没鸡也进了清北,都一样。
我们班俩同学几乎不补课、还谈着恋爱,原本担心可能会影响成绩吧,但照样手拉手上清北,我们说这不结婚很难收场。
你说这靠的是鸡娃吗?
还不如说靠的是完全阻断了我进步空间的、学神们的天赋和基因。
知乎答案:在华师大二附中当学渣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在华二认清的现实就是:我就是一个智商极其普通的普通学生。这三年来,我反倒对清北交复并没有什么向往了。我太知道进去后的结果了,毋庸置疑又是被学神们虐的四年。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中产妈妈不焦虑俱乐部,以真实故事对抗焦虑,用专业判断规划升学,以战略思维探索志趣。
– THE END-
最后,特别推荐一篇我们之前发布的文章,叫: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是世界著名的人文社科畅销书作家。我们介绍过他的“一万小时理论”,他的几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因为通俗易懂,又切人实际,世界上读的人极多。
今天的这部分内容,就来自他的名著《逆转: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的有关“鱼和池塘”的部分,非常有意思。作者通过好几个实际例子说明,人们做很多选择,比如“择校”,所依赖的判断标准都过于单一、偏颇了… 对一件事是“好”还是“坏”,人们往往不能辩证地去看待。
孩子和我们的人生中,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结合今天的这个故事,读起来相信会有些不同的启发。
进名校,对孩子就一定是好事么?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chuguo/115208.html
评论列表(1条)
[…]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即将来临,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上不下的成绩也感到十分的焦虑,孩子的出路在哪?面对着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家长开始寻觅另一条出路–出国留学,各大留学服务机构再掀留学热潮。但学生是否适合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前要做好哪些”功课”?如何正确选择留学服务机构……这些你都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