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底气。
武汉新港阳逻港区。图/视觉中国
文 | 柯锐
近日,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提出,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定位,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这是一座城市在特殊时间节点做出的部署。此刻,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的武汉,正在加速疫后重振、浴火重生。因此,武汉提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的“十四五”新目标和未来发展蓝图,令人振奋,值得期待。
在这“五个中心”中,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提出尤其值得关注,它对于武汉、湖北,乃至全国,都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武汉具有显著的科技创新优势
建设全国科创中心城市,武汉具有显著优势。
众所周知,武汉名校云集,是高等教育中心,也是全球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享誉中外的光谷,已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高地。
这些资源,为武汉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东湖港团建,是武汉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产生化学反应,会释放巨大的创新能量。
近年来,武汉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不断诞生新产品、实现新突破: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在汉研发;9纳米光刻试验样机、中国首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在汉研制成功;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武汉问世……
2019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167.2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69%,这些数字均创历史新高。
随着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果,武汉在全国城市版图中的影响力大,打造全国科创中心城市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武汉。一季度遭重创,GDP下降40.5%,二季度单季打平、三季度当季转正。前三季度,武汉GDP挺进全国前十,经济复苏态势强劲,引起广泛关注。
加快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有许多抓手,选准突破口十分关键。武汉看准科技创新这个抓手,以科技创新促城市整体能级提升,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科技创新,牵动全局发展
当前,科技创新可谓是事关全局发展的“头等大事”。其显赫性和重要性,不仅仅是之于武汉,对于全国各地亦然。
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要抓好的8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会议指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在全局发展中的分量之重,由此可见。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发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升级。
基于“科技创新”在当前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武汉充分利用自身科教优势,在疫后重振的关键时刻,紧紧“盯”住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无疑是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乘势而上。
打造“一中心、三高地”,踩准了着力点
武汉市的“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打法”,即打造“一中心、三高地”:建设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高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创建“一个中心”,即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阵地。
2009年,国务院批复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是中国光通信产业发源地,最大的光纤光缆、光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激光产业发展引领区,光通信产业整体实力居国内第一。
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光芯屏端网”是东湖高新区的主要产业集群,同时是武汉市发力数字经济的突破口和重点产业方向。“十三五”期间,东湖高新区重点发展“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光通信及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领域竞争优势不断加强,产业集群影响力大幅提升。经过多年发展,东湖高新区已经成长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
此次,武汉提出以东湖国家自主示范区为核心区域,加快建设东湖实验室,布局光电科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高水平实验室,增创国家实验室。这些部署,是夯实“中国光谷”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与此同时,武汉市还提出了打造“三个高地”,即产业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这三个高地概念的提出非常精到、准确,可以说是踩准了关键的着力点。
首先,科技创新,产业是载体。
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必须通过产业创新来实现。通过引导、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其核心,是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型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这样的企业。
在此方面,武汉的“光谷”已经成绩斐然。目前,以聚集在东湖高新区一批高新产业集群为代表,武汉产业创新的实力已经在全国享有盛誉。
其次,科技创新,人才是基础。
武汉科教资源丰富,人才基础厚实。然而,当前,国内各大城市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近期,苏州、广州等城市纷纷出台落户新政,有的城市提出“租房可落户”,有的城市在探索积分互认,纷纷出招吸引人才。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力量,对于人才红利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即使是科教大市,面对各地激烈竞争,武汉对此也不可有丝毫放松。
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东湖港团建,武汉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储备。未来,可以出台相关奖励措施,实施引才工程,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产业领军人、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此外,武汉拥有大批院士级专家,可以通过吸纳这些院士级专家,引领指导高端产业发展。9月10日,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明确47名院士、37名专家参与产业引领。未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武汉可以继续通过院士级专家,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舞台,吸引国际人才,探索建设国际级的人才自由港。
再者,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枢纽。
武汉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这是盘活科技资源优势的关键,是实现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必要路径。
未来,可以继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汉转化。
当前,对于武汉而言,非常紧要的,是要尽快制定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时间表”“路线图”,加强各方面统筹协作,建立完善综合保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加大引才力度。
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有诸多优势,但任务并不轻松,竞争也很激烈,可以说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例如,近年来,北京、深圳等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绩已十分突出,武汉必须奋起直追。
此刻,站在疫后重振的特殊时间节点,武汉有条件利用好丰富的科教人力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打造出辐射全国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新的发展高地,使科技创新成为武汉赶超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
□柯锐(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tuanjian/40194.html
评论列表(0条)
[…] 3 武汉市,这个称呼只有92年,1927年国民政府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称为武汉,而汉口站前身是1898年建立的大智门火车站,后面改名为汉口火车站,1991年10月大智路的老汉口站退出历史舞台,在金家墩的发展大道新建的汉口站开通,有汉口站的时候,都还没有武汉这个称呼这个说法,所以也就能解释武汉的火车站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的东西南北站,武汉3大特等站只有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