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华侨,旅俄侨胞书画为媒传播中华文化(侨界关注)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近年来,不少旅俄侨胞肩负着文化使者的使命,以书法、中国画为媒传播中国故事,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带来鲜活的生命力。”旅居俄罗斯25年的中国书法家、俄罗斯华侨华人协会副会长罗磊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自幼酷爱书法,常年临习颜真卿、王羲之、孙过庭等历代大家名帖。同样热心于向海外友人传播中国书法的,还有孔子第76代直系后裔、俄罗斯中华书画协会会长孔令民。

俄罗斯华侨

十一月十八日,首届“艺林”中俄艺术展在莫斯科俄罗斯国立装饰应用与民间艺术博物馆举行。(左二为孔令民)。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不少旅俄侨胞肩负着文化使者的使命,以书法、中国画为媒传播中国故事,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带来鲜活的生命力。

银钩铁划 心慕手追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主要以汉字形态为表现基础,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优良的传统。”旅居俄罗斯25年的中国书法家、俄罗斯华侨华人协会副会长罗磊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自幼酷爱书法,常年临习颜真卿、王羲之、孙过庭等历代大家名帖。几十年来,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会临池不辍,刻苦磨砺。”

“纸落云烟供醉后,诗成珠玉看朝还。”细数这些年的收获,罗磊自豪地表示,“6年前,我曾应冬宫博物馆古籍出版社邀请,将传统名著《三十六计》译成俄文,并以书法的形式将其集纳成册。这本书法集的第一本赠予了俄罗斯总统,第二本被冬宫古籍博物馆收藏,第三本被俄罗斯联邦总理收藏,第四本则由俄罗斯总统预定并作为国礼赠予中国国家主席。”

为了让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法成功“走出去”、扎下根,4年前,罗磊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开办了一间书法学校,学员人数不断递增,他认为,找对路子推广才是中国书法在海外开花结果的关键。

罗磊表示,为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书法的了解,他与同好将书法与历史故事结合,除去冗长复杂的传统技法教学,借鉴所在国的优秀文化,着重站在所在国的角度传播中国书法。最终,不仅成功激发当地民众的学习热情,还赢得他们对中国书法的认可。

趁热打铁,根据俄罗斯民众的兴趣,罗磊也会积极参与各类书法展,向更多俄罗斯民众展示中国书法。“我希望能透过书法,向海外友人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璀璨历史,呈现中华血脉的精神内核。因此,在推广书法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在中国故事中挖掘更多能吸引、感动世界的元素,为传播中国书法开拓新路径。”

在罗磊看来,讲述中国故事须站在他人的角度、文化环境、个人经历,才能实现文化落地。“几年前,我曾收过一名患有严重肩周炎的俄罗斯学生,当时她对中国书法特别感兴趣,但因害怕无法抬起胳膊而萌生退意。当时,我一方面鼓励她慢慢练习,另一方面教她学会用道家思想释放压力,沉淀身心。后来她的病情逐渐好转,还成为了一名书法老师。”

大道无言 春风化雨

不少生活在俄罗斯的华侨华人为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常年在文化推广的路上殚精竭虑,砥砺前行。多年的厚积薄发,不仅成功让中国书法、中国画“走出去”,还激发了当地民众对中国书画的兴趣。

出生在莫斯科、热爱中国书画近15年的俄罗斯青年谢尔巴科夫·安德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父母觉得画家这个行业并不适合我,也没什么前途,希望我能成为工程师。我带着他们的期望考入了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学,对我来说,入读莫航完全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

大学期间,安德雷偶然接触到道家思想。他说:“我非常推崇道家的哲学思想,它教会我随心而活,无须为迎合他人而勉强自己。”

谈及为何对中国书画情有独钟,安德雷表示,中国书画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书画不仅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还能展现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

“我相信书画家的个人性格品行能够影响其作品的呈现,所以十分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安德雷表示。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海外人士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自2007年起,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的俄罗斯人逐年递增,后来我开始在当地教中国画,累计的学生数量也有5000人左右。部分学生还开始做起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工作,成为新一代的中华文化‘传播者’俄罗斯华侨,搭起中俄文化交流桥梁,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安德雷说。

在安德雷看来,俄罗斯人普遍热爱中国文化。 他表示:“西方曾有持续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所以在很多郊区都可以看到富有中国特色的小村落。在西方人眼里,这类中国式村落就像‘海上仙境’,而中国的书画、武术、气功、茶道、风水等,则像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奇妙有趣。”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同样热心于向海外友人传播中国书法的,还有孔子第76代直系后裔、俄罗斯中华书画协会会长孔令民。他说:“我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入骨髓的感情,作为一名书法培训导师,我希望可以用教学书法的方式传播国粹,弘扬中国精神。”

事物发展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孔令民表示,“我在国内的时候并没有接触过俄语俄罗斯华侨,因此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问题,但由于培训班属小班制且都配有现场翻译,所以目前的教学工作仍在顺利进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孔令民曾在俄罗斯现代书法博物馆馆长的倡议下,与一名著名的俄罗斯书法家合作,分别以俄文和汉字书写“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他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合作机会,为两国艺术和情感交流发展作出贡献。”

11月18日,为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俄罗斯装饰艺术博物馆与俄罗斯中华书画协会联合举办了一场书画作品展。“这次的艺术展主要展出中俄两国艺术家的优秀油画、国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其中包括由中国留学生创作且具有俄罗斯文化元素的原创作品,这次的展览成功吸引了不少当地民众踊跃观展。”孔令民表示。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随着中俄关系不断深化,放眼将来,讲好中国故事,仍需要每一位华侨华人挑起重担、凝聚共识、发挥优势。孔令民说:“民心民意相亲相近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根基,我会继续当好两国世代友好的践行者、推动者、传播者。”(杨宁 陈婕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03日 第 06 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11073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12日 下午5:03
下一篇 2023年9月12日 下午5: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维系和促进广大海外侨胞与祖国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数千万华侨华人生活在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既要传承中华文化,又要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基于生存需要的文化融合。支持和帮助海外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开展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海外华人新移民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现状1、中华文化地位在海外尚待提高,文化传承和融合程度参差不齐尽管随着中国的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新华侨华人,中华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无论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还是以现实的标准衡量,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主要聚居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外来文化、非主流文化,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少数族裔文化尚未走出唐人街,在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声音不大。由于受华人居住国国家的政治与文化环境、中国与该国的双边关系(包括外交状态、经贸往来、文化渊源、历史恩怨等)、华人在当地的数量与政治经济地位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不同国家华人社会的中华文化传承程度、与当地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参差不齐。2、中华文化活动在华人居住国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相应的机构运做和资金保障。受聚居国家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民族宗教传统和对外来文化接受程度的影响,在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实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国家,中华文化的存在基本上是靠两条腿走路,一是靠政府间的双边文化交流;二是靠当地华人社会对中文、中餐、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伦理道德等中华文化特色生活方式的自发性保持和继承,而这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有效的机构运作和必要的资金保障。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