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特产食品,后疫情时代我省旅游产业 发展的困难和对策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贵单位提出的《后疫情时代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困难和对策》已收悉。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受到冲击。

民建贵州省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后疫情时代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困难和对策》已收悉。感谢贵单位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受到冲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六字方针,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使“六稳”“六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多措并举刺激文旅消费,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逐渐恢复生机。

针对提案中提出的建议,我厅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将扎实做好我省后疫情时代旅游产业化发展工作。

一、关于“强化危机管理,引导涉旅企业化被动为主动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强实地调研,摸清企业困境,精准施策。成立调研小组,赴各市(州)开展调研,深入了解文化和旅游企业疫情期间的受损情况以及复产复工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贵州文旅企业快速反应,转危为机。国内疫情向好后,相继出台《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多彩贵州促进消费百日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我厅根据政策措施先后印发了《文化和旅游行业复工复产规划》《贵州省公共文化场馆及文化和旅游企业有序复工工作指南》等文件,并成立了文旅项目企业复工复产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督促兑现减费、降税、续贷、贴息、补助、稳岗、用地、延期办理,以及出台旅游优惠政策、发放文化旅游惠民券等,全方位支持企业止损降损、恢复开放、加快恢复发展、扩大文旅消费。在最短时间内向全省606家旅行社,退还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8997万元。向财政申请专项补助资金4597.5万元发放全省文旅企业,其中:星级酒店发放814万元,旅行社发放1105万元,演艺企业发放500万元,旅游车队发放1426.5万元,乡村客栈及民宿发放252万元,旅游商品企业发放500万元,最大限度纾解企业困难。

二是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切实帮助企业纾困。利用多彩宝和一码游贵州平台发放2000万多彩贵州冬季旅游消费券,出台专项奖励和支持文旅企业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脱困,同时推出系列旅游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客源拉动战略。实行景区门票减免或半价等旅游优惠政策,对重点客源地游客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出台包机和专列的入黔奖励政策,以及实行部分温泉门票挂牌价七折优惠,部分温泉对医务、疾控工作者实行免票政策,扩大入境入黔游客数量。

三是持续压实安全责任,打造常态化安全监管新模式。制定下发《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确保文化旅游行业平稳健康发展。认真处理旅游投诉、法制宣传等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提高游客满意度。深入推进旅游市场整治及旅游安全三年行动专项整治,明察暗访、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等活动,建立文化旅游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二、关于“强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补齐乡村、近郊游硬件短板方面”的建议

一是按照“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标准制定了《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行动方案》《贵州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纵深推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实施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度假区创建工作。

二是助力餐饮企业,落实各类纾困扶持政策。出台实施《多彩贵州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方案》《贵州省促进夜间商业消费实施方案》《“宣传促消费扶贫”十大行动计划》等。自4月下旬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多彩贵州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面对疫情造成的经营困境,餐饮业市场主体积极在“危”中寻“机”,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销售渠道,努力拓展经营模式转型升级。线上线下齐发力促进消费升级。部分餐饮企业开辟出一条新的“餐饮服务-零售”发展之路。我省商务部门利用贵州省春季、夏季政金企融资对接活动周,为32个涉及种养殖、加工、配送、餐饮、商贸等餐饮产业链项目解决融资121.47亿元。协调解决重点限上餐饮企业房屋租金社保税收优惠资金121.47亿元。协调解决了重点限上餐饮企业房屋租金社保税收优惠,这在一定范围内让旅游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提振了市场信心。

三是夯实旅游交通基础实施。省交通部门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的实施方案》,重点推动完善全域旅游高速公路网、改善重点旅游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精品红色文化旅游公路、推进枢纽站场向旅游集散中心转化、改善水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旅游交通标志标牌、持续推进公路“厕所革命”、打造“桥梁融合”品牌、建设新型服务区等方面,加快形成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提升交通运输在后疫情时代转好旅游产业化这个轮子的支撑保障能力。

四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措施。截止2020年底,全省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95个,图书室865个,配置文体活动设施2050个,842个安置点建有宣传栏。共培育文化志愿队伍1012支,组建演出团队1044个、健身团队915个、电影放映队538个,开展社区文艺演出5514场次。全省已建旅游厕所5869座,已完成百度地图标注5861座,有效解决了游客“找厕难”问题。

五是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和典型经验推广。编制实施《贵州省乡村民宿发展规划》开展山地民宿质量等级评定,开展“贵州十大特色民宿”“贵州特色民宿”“长征路上好民宿”评选工作,支持鼓励我省民宿企业朝着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与各大知名新闻媒体合作,线上线下宣传推广贵州民宿,努力塑造贵州民宿品牌。目前已向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推荐贵州遵义播州区花茂村、铜仁江口县云舍村等10个旅游扶贫成效典型案例。

六是补齐软硬件,增强吸引力。先后制定并下发了《贵州省“十四五”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说明》《关于印发的请示》《贵州省旅游商品获奖汇编》等文件。深入开展贵州旅游商品大普查,推出100个特色旅游商品、十大研学基地、十条长征旅游徒步线路、十大康养度假旅游基地、十大民族特色美食、十大特色民宿等具有贵州标签的旅游商品及线路,持续开展贵州省旅游商品及旅游装备协会会员招募工作,补齐补强自身软硬件短板。

七是用乡村旅游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有力抓手。我省拥有全国最多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寨,依托这一优势贵州土特产食品,后疫情时代我省旅游产业 发展的困难和对策,我省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我省制定实施了乡村民宿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评定标准以及系列优惠政策,并确定以中高端民宿旅游产品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以乡村民宿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开发。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大力推动,贵州民宿、客栈发展迅速,3年来总量增长近5倍,涌现出以西江千户苗寨、万峰林、荔波等为代表的乡村民宿集群及一批精品民宿产品。目前,贵州民宿客栈总量已达到4500家,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网红民宿正不断涌现。到“十三五”末,全省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8个,入选数量居全国并列第3位,播州区花茂村、江口县云舍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获文化和旅游部高度肯定。

三、关于“强化数字科技应用,加快智慧旅游步伐方面的建议”

一是我省智慧旅游全面升级,首次创新推出“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全力推动政府、企业、游客三端的深入建设。截止2021年6月,平台累计访问量达1.7亿人次,平台数据采集内容包含景区、酒店、通行、购物、文娱、公共服务和新业态共七大类32小类,获省政府网站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省直机关目标绩效考核创新项目一等奖、全省数字民生示范项目。联合文旅科技企业发起5G文旅互动直播公益行动,开展百里杜鹃5G+VR直播、“4.22世界地球日”肇兴侗寨5G直播、5G带您云游贵州等一系列5G直播活动,推进5G数字内容、电子竞技项目建设,旅游景区涵盖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智能导游导览功能,有力助推全域智慧旅游平台管理端和企业端建设。全省415家A级旅游景区门票预订已全部入驻平台,基本实现全省涉旅数据信息全覆盖。

二是持续提升全省数字化建设水平,坚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加强合作提升“一码游贵州”平台,先后与高德地图、阿里巴巴、建设银行、银联等多家企业开展流量互引、渠道分销、入口进入以及支付环节等方面合作,进一步完善使用功能提高用户体验感。按照《贵州省“优才卡”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贵州省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要求,启动“优才卡”与“一码游贵州”平台对接工作。推动“一码游贵州”与携程集团、美团开展数据对接,促进平台酒店板块全新改版。继续加强与大数据专业团队合作力度,全方位提升完善“一码游贵州”智旅平台服务能力,完善平台政用、商用、民用三大板块的新增功能,优化平台架构、运营模式、数据资源建设,提升贵州旅游智慧化、便捷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是推动景区智慧服务优化升级,持续推动景区及周边业态实现智慧服务升级。与梵净山、中南门古城、天河潭等多家景区开展景区生态试点合作探索,促进旅游景区数字化建设,提高景区的智慧服务水平和电商运营能力。全省5A级景区实现票务数据接入“智旅平台”全覆盖。拟定《贵州省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继续推动实施全域旅游数字化升级项目,按照省政府“一云一网一平台”的建设要求,积极协调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数字化升级项目落地实施。

贵州土特产食品

四是加强学习交流与调研,进一步深化文旅宣传营销合作,提高我省智慧旅游建设水平。组织相关业务处室赴海南省开展学习调研,学习海南省电子行程建馆系统建设运行等经验,为我省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借鉴经验。为促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场景应用等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赴铜仁市开展新业态调研,使新技术应用和“一码游贵州”平台为贵州省第十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增光添彩。

四、关于“强化特色业态的引进开发,有序增加游客参与度方面”的建议

一是积极开发新业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景区、新业态。制定了《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实施方案》、《贵州省旅游产业化行动方案》《全省医养康养旅游产品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划拨省级文化旅游专项资金,支持200多个文化旅游+农业+林业+体育等融合项目打造,推动26个“六园一库”文旅农商融合示范项目实施,55个温泉旅游景区推向市场。

二是推动“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的“六全理念”,推出贵州红色游、科普游、养生游、减压游、美食游、风物游、文化游、田园游、城市游、乡愁游10大主题100条精品旅游线路、1800条贵州安心跟团游产品和200多条贵州自由行产品,推动文旅+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业态。

三是全面繁荣文旅产业,丰富旅游新业态。以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积极开发桥梁极限、洞穴探险、山地越野等特色业态,努力构建“山地旅游+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推动春夏秋冬四季旅游均衡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多极拉动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如六盘水消夏文化节,遵义“茶酒文化季·消夏避暑游” 活动等,有力增加了游客的体验度和参与度。

四是增强游客参与度,全面提升贵州旅游服务质量。为优化旅游环境,改善服务能力,完善旅游全行业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树立贵州旅游行业良好形象,促进贵州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于5月1日正式启动了2021年“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本次活动设立了45万奖金,面向全社会开放,旨在让广大游客、社会各界人士对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集思广益,共同为全省旅游产业化积极建言献策。

五是打造“流光溢彩夜贵州”大力促进旅游消费。推动青岩、茅台、土城、织金、碧江、镇远等20个“流光溢彩夜贵州”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单位建设,培育创新夜间文化旅游娱乐和消费产品。开展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打造以大流量旅游景区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导旅游景区集群化发展,培育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集聚区5个以上,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增加了游客夜间的体验感。

五、关于“强化人才引进和专业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的建议

一是在加强文旅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了《贵州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和大竞赛活动。挂牌成立贵州文化和旅游职业学院并对外招生。鼓励省属高等院校兴办文化旅游专业,创建更多文化旅游重点实验室,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省“两会”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深入推进文旅人才专业队伍建设,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干部培训计划和建设规划。组织各市(州)开展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及标准化、导游讲解员、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乐器演奏等特色培训。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行政干部、乡村旅游重点村干部、乡村民宿主人(管家)等省级示范培训,充分发挥村干及旅游致富带头示范带头作用。为推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启动实施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培训计划,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后继有人,同时扶持帮助192家非遗扶贫工坊发展。

二是在强化人才引进方面。依托省内外院校合作,赴省外知名高校引进景区规划、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紧缺专门人才。组织省内文旅企业、单位赴省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吸纳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各层次专业人才来黔就业创业,鼓励更多优秀的文旅人才回家乡发展创业,为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制定《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事业单位2021年人博会引进人才评审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加强文旅相关领域招才引智力度,通过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多种形式,组织文旅行业领域企业、单位引聘省内外中高端专业人才。

三是在持续培养人才方面。下步,我们将把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全省各级相关培训规划,重点加强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研究规划、非遗传承、工艺美术、导游服务和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开发、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外语导游、红色文化导游、洞穴旅游、康养旅游等人才开发力度。推进实施“黔英文旅”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支持打造文化和旅游企业领军人才工作室,遴选培养优秀文化和旅游企业负责人。

六、关于“强化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族医药精髓的挖掘和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着力推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项目,坚持规划为引领,依托长征主要行进线路,以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为主脉,串联遵义会议、黎平会议旧址、毕节鸡鸣三省景区、铜仁周逸群故居、息烽集中营、遵义娄山关战斗遗址、枫香溪会议会址等重要节点,将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建设了一批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

二是结合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山地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加快推动温泉省、索道省、桥梁省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带、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千里乌江滨河度假旅游带和民族文化旅游带等特色旅游带,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贵州土特产食品,深入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新业态培育新兴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产业。

三是为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康养度假目的地,推动乡村、避暑、温泉、名酒、红色、非遗、医药康养、体育、桥梁、研学、森林等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开发医疗服务、休闲养生、生态养老等康养旅游新业态,促进“温泉+农业+大数据+大健康+大扶贫”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度假旅游,培育“森林人家”等产品,今年拟新增12家单位作为第四批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深度打造贵州省中医药康养文旅集散中心,建设中医药康养文旅集散中心线上平台,共同制定康养文旅接待服务标准,合力开发贵州省经典十佳中医药康养文旅线路产品,建成10个以上养老养生、避暑康养、温泉康养等康养医养旅游示范基地;组织好贵马、六马、安马”等体育赛事活动,提升举办山地英雄会,启动贵州冰雪之旅、打造万峰林—南北盘江—红水河垂钓和贵州喀斯特洞穴探秘之旅,重点开发以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品牌赛事,推动建设30个以上体育旅游产品”;建设10个以上三线文化旅游基地。

四是加快温泉资源与养生养老、中医药等产业相结合,推动温泉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文化主题突出,功能多元多样化的温泉旅游产品,制定出台温泉康养老院示范基地。每年推动建设提升10个以上温泉旅游项目,全力推进建设“旅游强省”,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风情、冬康养”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在看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正如提案中所提出的受疫情影响,旅游产业也将呈现一些新特点和问题,特别是面对后疫情时代出现新情况,我们也将多措并举,用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点子去解决。主要是持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全省旅游产业化。二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以旅游产业化为主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新”总体要求和“一二三四”工作思路,补齐短板、强弱项,推动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品提质、产业提质、服务提质,促进“旅游+”“+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抓好旅游产品业态创新,推动“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以文旅融合为根本,加大旅游与文化、农林业、健康、养老、体育、中医药等各领域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四是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六字方针,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要求。

最后,贵单位提出的建议对我省今后旅游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我们将深入研究并积极采纳贵单位的宝贵建议,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四新”为总要求,纵深推进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再次感谢贵单位对我省旅游产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晴隆裹卷粉采用薄粉为皮,以海带、折耳根、花生、油辣椒、炒豆、豆芽等为馅,经手工包裹后食用。具有入口香、辣、软等特点,深受晴隆百姓的喜爱。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安龙丝娃娃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特产。“丝娃娃”是因为一张小薄皮面饼包了很多“丝”而得名。又名素春卷。脆生生、凉悠悠、酸溜溜、辣呼呼、味道十分诱人。安龙县丝娃娃:丝娃娃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贵州最常见的一种小吃。在薄薄如纸的有如手心的大米薄饼里,裹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因其形状颇似被裹在“襁褓”中的初生婴儿,因此而得名“丝娃娃”。然而,说到安龙的“丝娃娃”,那可是不一般,它在保留了其原始的工艺外,还加入了一些自创的做法。制作“丝娃娃”的过程很精细,除了要将米面粉制作做成薄纸状小圆饼,还要分别装入小盘中,尤其是它的那碗汤特别有讲究,这汤是取绝于酱油、醋、味精、麻油、姜沫、葱花、煳辣椒等各种作料混合而成的,其味道独特,色香俱全。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安龙凉剪粉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特色小吃。安龙县凉剪粉粉皮洁白剔透、光滑。闻起来香而不浓,吃起来油而不腻,味道非常鲜美爽口。凉剪粉,是安龙县的一种寻常小吃,因粉皮是用剪刀剪而闻名。在制作时会把粉皮卷成一圈,又可称为凉卷粉。安龙凉剪粉历史悠久,据传已有上千年历史。安龙凉剪粉的主料粉皮是用当地产的大米经科学配制、加工而成,米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剪粉的质量和口感。优良的粉皮透明、柔韧且筋丝好,不易断裂,口感极佳。用剪刀把粉皮剪成小条放入碗中,加入调料即可食用。凉卷粉的作料极其丰富,主要有:姜水、蒜水、西红柿水、花椒油、红油(辣椒油)、葱末、酸菜、绿豆芽、韭菜、酥黄豆(或花生酥)、味精、酱油、盐、醋等。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兴仁县肠旺粉具有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肠旺粉是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它从主料、配料到调料都各具特色,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肠旺”二字,“肠”是猪大肠,俗称肥肠;“旺”是猪血,肠旺是“常旺”的谐音,寓意吉祥。肠旺粉那肠、血嫩、粉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使人们品尝后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肠旺粉的煮十分讲究。正宗的肠旺粉是一碗一煮,从不一次煮一大锅。每碗肠旺粉抖散下入烧至微沸的开水锅中,煮至锅中翻滚时,用漏勺捞起,再往漏勺中冲入一碗冷水,然后迅速将米粉放入汤锅中烫热,后装入用豆芽垫底的碗中,再往碗中灌入鸡汤,放入肥肠片、血旺片和脆臊,最后淋上红油,撒入葱花。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兴仁烙锅是贵州省的特色。兴仁县烙锅香辣爽口,味道奇香,开胃可口,油大不腻,获得“西部名小吃”称号。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兴义舒记杠子面是贵州黔西南兴义老杠子面坊舒家祖辈根据中国手工面条三大传统技法“压”“拉”“切”中研究出的“压面”和“切面”,综合做法的派生面种,是“老杠子”面坊的主打产品,它采用精面粉和土鸡蛋按特殊的工艺配方和面揉成团,然后用一根1.8米长,直径约为10厘米的木杠碾压一一折叠一一碾压……如此反复,直到将面团碾压成厚度不足0.3毫米薄的面片时再折叠成垛,用面刀切成细丝而成,成品煮熟后劲脆鲜香,并可任意配哨,在黔西南诸多风味小吃中独树一帜,食客送雅号“杠子面”。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手工姜糖是贵州独有特色的食品,苗家姜糖采用传统配方手工制作而成,历史悠久、口味香甜、纯正、具有预防感冒、温胃生津、化痰知功效,姜糖是本地人走访亲友送礼的佳品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三合汤。安龙著名小吃,摊馆必备,居家常食。在糯米饭内放适量本县特产的四季豆米,加酥肉片、酱油、醋、葱、胡椒粉、辣椒等佐料,掺入鸡汤或猪脚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腌鱼。是苗家待客的传统佳肴。它色鲜味浓,吃起来爽口畅心。苗族人民习惯在稻田里放养鲤鱼,将捕捞得的鲜鱼洗净,剖开取其内脏,然后撒上适量的盐和辣椒粉,再和上花椒面等佐料浸渍,置于烟火上烘至半干,再把备好的甜酒抹上,或糯米粉放在鱼上面,一层鱼一层甜酒糟,装进坛内盖好,封严。等到半月以后,就可取出来用油煎吃,也可生吃。隔年腌鱼,鱼刺已软柔,鱼内甜辣、咸各味兼有,食之别有风味。腌肉。是将鲜肉肥瘦切成片贵州土特产小吃,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用糯米粉与适量的盐和辣椒粉,再和上花椒面等佐料放在肉的上面,一层肉一层米粉贵州土特产小吃,放入坛内封好,半月后便可取出来炒吃,清香可口。

贵州省黔西南10种特产与美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guizhou/142958.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月20日 下午5:05
下一篇 2024年1月20日 下午5: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