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陈嘉庚,漫步厦门集美:大社的闽南味与陈嘉庚的天际线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闽南与南洋的故事,就藏在集美的街巷之中。这次在厦门的时间很短,听友人建议,决定在集美走街串巷一番。集美区位于厦门本岛的西北对岸,而我们漫步的地方正是集美区的最南边,一个三面环海的小半岛,这里既可以感受大社老街区的侨乡文化,也可以寻访著名华侨陈嘉庚兴建的集美学村。集美原是渔村,清末时,许多集美人离开家乡,走上了下南洋讨生活的路途,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当属陈嘉庚。陈嘉庚纪念馆,屋顶是巨大的三川脊

闽南与南洋的故事,就藏在集美的街巷之中。

到闽南的第一感觉就是热,阳光火辣,大地焦糊,哪怕已是金秋十月。

不过海风和棕榈树,又让人兴奋起来。这次在厦门的时间很短,听友人建议,决定在集美走街串巷一番。

中午时分,来一碗面线糊,一碟海蛎煎,还有炸醋肉,让舌头先感受一下闽南风味。

华侨陈嘉庚

第一次吃面线糊,感觉还不错

然后就开始半天的小逛,走起!

集美区位于厦门本岛的西北对岸,而我们漫步的地方正是集美区的最南边,一个三面环海的小半岛,这里既可以感受大社老街区的侨乡文化,也可以寻访著名华侨陈嘉庚兴建的集美学村。

华侨陈嘉庚

大爱塘埔路的林荫道

华侨陈嘉庚

绿意满满

集美原是渔村,清末时,许多集美人离开家乡,走上了下南洋讨生活的路途,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当属陈嘉庚。1874 年,陈嘉庚出生在这里,17 岁就离开家乡,来到新加坡父亲的米店学习经营管理,后独立经营罐头和橡胶等生意,成为了极有名望的南洋华侨实业家。在努力经商的同时,他也心系着祖国的教育事业。在民国初年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陈嘉庚在家乡兴建了一系列新式学校,校舍将集美、岑头、郭厝三个村庄连成一片,被人们泛称为集美学村。而原来的集美村因面积较大就被叫做「集美大社」,以此与泛称的集美相区别。

华侨陈嘉庚

被誉为「华侨领袖」的陈嘉庚

漫步在大社街区的小巷子里,仍能看到许多往日的影子,藏在楼房层叠之下的红砖大厝便是其中之一。这是闽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据说这种色彩和装饰都颇为艳丽的房屋源于晚明时漳州月港的富庶商人,他们在菲律宾马尼拉看到了西班牙人气派的红砖别墅,于是在家乡也用红砖仿建起了自家的房子,很快便风靡整个闽南。

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和屋脊上繁复的雕饰,都是大厝的典型特征。而不少较为现代的大厝,在建筑表面的打造上也紧跟时代,贴上了各式各样的瓷砖。

华侨陈嘉庚

浔江社区书院,典型的大厝建筑

华侨陈嘉庚

现代的大厝都贴上了瓷砖,但色彩还是那个红

另外一些漂亮的小洋楼则更具有华侨文化的色彩,这些别墅大都建于民国时期,由归国的华侨所建。旧时在闽南,下南洋谋生的人被称作「过番」,「过番」的人回到家乡就成了「番仔」,他们回来建的这种中西合璧的小楼房就叫作「番仔楼」。番仔楼的建筑材料多从南洋运来,造型颇具异国风情,内部也相当现代化,自来水、抽水马桶、壁炉,一应俱全。这背后华侨们的西式生活方式,正反映了闽南传统中开放的一面,这是与内陆迥然不同的海洋性格。

华侨陈嘉庚

建于 1954 年的建业楼,中西合璧风格,由华侨陈建业委托陈嘉庚建筑公司所建

华侨陈嘉庚

闽南番仔楼中典型的红白配

穿行在大社的街巷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当代修筑的住宅楼,大部分都是独栋,虽然第一眼看上去有些杂乱,但其多样的景观是许多大城市中很难见到的。而且这种城中村式的住宅布局,不像现在许多小区高楼一样有严格室内外边界,这些低层楼房面对街道更为开放,邻里路人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互动。大社街区的肌理也很适合我们这样走走停停的闲逛者。当然也有少数建得略乱的小房子,阻碍了街道的通行,破坏了景观,有待清理。

华侨陈嘉庚

大厝与楼房鳞次栉比,颇有层次感,路边也有足够的空间供逗留

华侨陈嘉庚

高高低低,穿行小巷

不多时便来到了大社的心脏:集美大祠堂。在宗族观念深厚的闽南,村社祠堂随处可见,也是社会中相当重要的存在。闽商能在海内外吃得开,除了「爱拼才会赢」的性格,也靠着宗族成员之间的强力联结、互相帮衬。

集美的这座祠堂重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虽说屋脊彩饰繁复是闽南建筑的特色,但它的色彩又有些过于花哨了,我个人不是那么喜欢。祠堂边则是居民们进行活动的广场,对面有座大社戏台,传统的元素依旧在这里活跃。

华侨陈嘉庚

集美祠堂

走近一看,发现集美祠堂的匾额上写着「颍川陈氏」,这陈姓正是闽南的第一大姓。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河南光州固始县府兵来闽南平乱,后唐廷割泉州、潮州地设漳州,陈元光即为首任刺史,他带来的河南府兵们也就成为漳州入闽各姓的始祖。在闽南,可以见到许多陈氏宗祠上都有颍川字样,各处陈姓人家往往将其宗族追溯到这位「开漳圣王」陈元光的身上。

华侨陈嘉庚

集美祠堂大门

漫步大社,最让我赏心悦目的要数社区里的涂鸦了。房屋外墙、变电箱、卷闸门华侨陈嘉庚,都是它们放飞自我的舞台。这些涂鸦画风各异,脑洞大开,大多是近年闽台大学生在创意涂鸦大赛中的作品。街道的新风景,让大社的小角落也成了旅游者们的打卡地。

华侨陈嘉庚

闽南渔女的七彩梦

华侨陈嘉庚

身披各种集美建筑的门神献上一碗沙茶面

华侨陈嘉庚

挂满咸鱼的变电箱

华侨陈嘉庚

变电箱上的龙舟池

模仿 Keith 的涂鸦

从大社出来,在嘉庚公园走一走,四周便是一片空旷的现代风景了,阳光也重回火辣。对岸是厦门本岛的层层高楼,这边是陈嘉庚填海所建的鳌园,高高的集美解放纪念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陈先生自己也伴着海潮长眠于此。

华侨陈嘉庚

鳌园远观

华侨陈嘉庚

陈嘉庚纪念馆,屋顶是巨大的三川脊

出嘉庚公园,沿海岸而行,便可看到集美学村最引人注目的几座嘉庚建筑,这正是陈嘉庚留下的珍贵遗产。

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都是在上世纪初由陈嘉庚一手筹划兴办的。从民国初年建校起一直到去世前,陈先生一直很看重校园的规划建设华侨陈嘉庚,并且亲自参与了校舍建筑的选址与设计,这些特点鲜明、融合各种元素的新式建筑,也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嘉庚建筑」。

最早的校舍,融合了西方新古典主义和南洋外廊样式,靠的是陈嘉庚的胞弟陈敬贤从新加坡带来的图纸和工匠。后来随着本土建筑设计师和工匠的加入,建筑也融入了地域性的民族形式,尤其是屋顶,独具闽南风格。

华侨陈嘉庚

集美中学的延平楼,最早建于 1922 年,后毁于战火,于 1953 年重建,带有连续柱廊和拱券的南洋风格

在抗战中,学校的不少建筑被摧毁。到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陈嘉庚又开始了重建集美学村的计划。相比早期的建筑,几座新建的大楼更加彰显地域性的民族形式,反映了陈嘉庚本人对祖国民族的强烈感情,也是那个时代的整体风潮。

陈嘉庚依托闽南本地的工匠,将外来建筑设计与地方传统工艺相结合,在这一时期建起了既气派又有特点的代表之作。其中南熏楼、黎明楼、道南楼等校园主要建筑,都由闽南的「工匠建筑师」杨护发主导设计与建造,它们沿着集美南部海岸线延伸,构成了学村迎海面的美丽天际线。

华侨陈嘉庚

集美中学的南熏楼,建于 1959 年,中西合璧的塔楼很有特色,为当时厦门最高的建筑

华侨陈嘉庚

南熏楼远景,左侧是 1957 年建的黎明楼,中式歇山顶与西式屋顶结合的代表

华侨陈嘉庚

道南楼为集美中学教学楼,1963 年建成,是最后一座嘉庚建筑,将闽南屋顶组合运用到了大体量建筑上,立面也非常丰富

华侨陈嘉庚

集美中学前的龙舟池

沿着龙舟池走,惊呼于喷水雾的车,享受着路边摊的菠萝,感叹这景致真是不错。逛到最后才觉得真是太过匆忙,半天时间远远不够。然而浮光掠影之后,也只能先行作别,待日后再来叙旧罢。

华侨陈嘉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9623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6日 下午8:02
下一篇 2023年8月26日 下午8:03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