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侨,《行走四海 根在永春》之二十七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1960年,为该场定名的时候,有人建议叫“永春华侨茶果场”,何香凝说:“‘北硿’两字还是保留著好,我们最早是在那里办农场的。

马华侨

百多年前,实业强国是一代国人共同的信念。大江南北掀起的创办实业的浪潮也来到了永春。百年来,颜穆闻、黄振焕、颜子俊、李辉芳、陈清机、吴增炎、尤扬祖、梁清辉等永春籍海外乡亲前仆后继,创实业以富国裕民,涉林业、农业、垦植场、加工厂、造纸厂、炼油厂、水电站、酒厂等行业。

“民国时期,永春华侨集资兴办农垦事业,在全省中是比较突出的。”《福建省华侨志》载。据《泉州市志》“近代泉州地区华侨投资农垦企业一览表(表45-38)”,表中列35家企业,其中永春人投资的就有20家。现摘录永春部分:

马华侨

据悉,祖籍桃城镇洛阳村的马来亚华侨邱廉耕是马来西亚著名侨领,曾于1945年发起筹建森美兰中华总商会。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邱廉耕与其父邱孝场投资6万(银元)创立永春大溪杉山林场,在永春、德化、仙游三县交界处购置大片山地,开垦2000余亩种植杉木。

除了该列表的企业外,永春至少还有两家“侨”字号农垦企业,它们是1918年,由冷水村旅马华侨李辉秀、李辉润、苏日协和丰山村陈元炳,集资2万多银元创办的民生种植公司,在水梅垅格、戽桶堀种植茶叶等作物;1925年,东山村旅马华侨颜声诗、颜声金集资在家乡发展种植业,在双尖尾庵后壁垦荒种植茶叶等作物。

颜穆闻:事未竟 功已成

马华侨

颜穆闻祖居种福堂(县国土资源局 供图)

1911年,祖籍东平东山的马来西亚华侨颜穆闻创办了福建省第一个华侨农场——北硿农场。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华侨农场,它的影响尤为深远。颜穆闻,原名玉浑,出生于1880年。少时南渡马来亚,后事业有成,回乡创办实业。

北硿农场历时十载,不料却功亏一篑。可怜其心愿未达,事业未成,竟抱憾早逝。

诚信起家 成一代青年富商

忠厚诚实、勤劳俭朴、好学善问,这是颜穆闻的品质也是其起家的本钱。

“我算钞票,数千数万,从来没有差错过,难道数你的这么一点点就会算错?”那是在马来西亚雪兰莪汇丰银行的办事大厅里,出纳员正对前来问帐的颜穆闻大声嚷嚷着,这一嚷引来了经理。原来,开有一家小杂货店的颜穆闻刚好到汇丰银行领取存款,回店清点后,发现多给50元,即刻再到银行,问出纳员有无算错。不料出纳员不等听清,就大声叫嚷起来。

“我来领款他多付50元,我来退还,刚一开口,没想到他会发这么大的脾气!”颜穆闻不由得委屈起来。银行经理了解事情经过后,称赞颜穆闻忠厚老实,并问清他的姓名住址,后来即为他介绍担任英美烟草公司自行车牌香烟和英国石油公司马来亚总代理商。颜穆闻善于经营管理,信誉卓著,逐渐成为富商。

垦荒建场 不与民争地

颜穆闻虽身居海外,但一心萦怀祖国。孙中山在海外创立同盟会后,他慷慨解囊,支援革命。很多历史资料都记有这一笔。也恰是这位心系故土的颜穆闻于1910年决心返乡创办实业,这一年他恰好30岁。那时他刚从英国参观回来,很为英国工业之兴旺发达动心,决心大干一场。同年秋天,颜穆闻带着聘请来的工程师、技术员一同回永春考察。

据传,他的永春族亲听说他要回来开矿办厂、垦荒建场,都感到惊奇。毕竟,开矿办厂、垦荒建场离偏于闽南深山的山城永春来说,还太过于陌生。

“还不如买田收租,较为实惠。”族亲们苦心劝他。

“农民很穷,我买了他们的田地,他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而开矿办厂、垦荒建场,不仅不侵夺农民的耕地,还可以给农民多一条出路,这是富国裕民的做法。”颜穆闻耐心地跟好意的族亲们解释。

如此胸怀与见识,族亲们深深敬服。

十年心血 竟一夜成空

颜穆闻带着工程师、技术员跋山涉水,天湖山和北硿山进入了他们的视界。

天湖山矿藏丰富,该山的铅坑山地为当地周姓所有,颜穆闻即前往与之联系洽谈,以白银500元买下该地的开采权。后来,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没能实施开采。

当看到山势陡峻,土地肥沃,山地自然条件好的北硿山时,颜穆闻决心在此地垦荒办场,兴建水电站,创办织布厂。于是,颜穆闻出价600白银向东关陈姓买下大片土地的开发权,期限为100年。此后十年,颜穆闻把超过三分之二的家产都投资到这方山水。

1911年,着手在北硿溪东兴建农场的场部和宿舍,同时规划逐步在溪西兴建水电站和织布厂。“荒芜的山地经过数年开垦,很快成为一个面积约2000多亩的农场。先后种上杉木、油桐、油茶、水果、棉花、杭菊以及从马来亚引种的木薯等作物。”据《永春县志》记载,其后,水电站和织布厂厂房也建成,机器设备全部从国外购进。到1919年冬,织布厂机器安装完毕。

十年之间,颜穆闻一心扑在北硿,往返奔波于国内外,历尽艰辛。终于万事俱备,只待开工了。谁料到,就这同年的除夕之夜,当地一些人以北硿山地产权仍在纠纷之中为藉口,不由分说,将厂房和机器捣毁,财物被洗劫一空。

10年心血和投资,就这样毁于一旦!颜穆闻悲痛至极,忧愤成疾。

随后,万念俱灰的颜穆闻移居香港。曾因精神失常,闯进巡捕房,被巡捕押送关进精神病院。1923年,他与妻、子前往厦门马华侨,准备重返马来亚。等候南渡之际,病情日重,终治疗无效,年仅43岁的颜穆闻病逝于厦门。

事未竟,功已成!颜穆闻当感欣慰,几十年后,他首垦的北硿农场成为数千海外归侨的安身立命之地。

北硿与侨

马华侨

北硿龙坑社区

随着国际风云变幻,南洋大批华侨返回祖国。1953年,为安置返回的难贫侨,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的何香凝提议办华侨农场集中安置。

省华侨事务委员会(1969年该机构撤销)拨款四万多元,选定在颜穆闻先生创办过垦殖公司的北硿山建立“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场”。1954年,北硿迎来首批落户的新、马、泰难贫侨24人。1955年改名为“北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又改称“永春北硿华侨农场”,同年陆续到北硿安家的新、马、菲、泰难贫侨86户,223人。

1960年2月,永春北硿华侨农场与永春茶场、太平太平种植公司(1938年,太平、外碧二乡海内外族亲,集资10多万元所创办马华侨,由李汉青负责,在外碧龙坑垦荒种茶)等合并,随即成立接待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3月15日,安置首批印尼归国难侨580人,至7月6日,共安置5批,计2500多人;9月,定名为“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归福建省侨务委员会(简称“省侨委”)管理。1978年起,归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管理。1982年5月27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召开全国华侨农场茶叶生产座谈会。1984年10月,北硿华侨茶果场被评为全国华侨企业科技先进单位。

1998年,全省华侨农场下放归所在县、市管理,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成为县属企业;随即,以北硿为主要区域成立东关镇。

马华侨

马华侨

归侨赋诗

从华兴种植公司到永春茶场

北硿华侨茶果场的拓荒之人是爱国华侨,而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春茶场同样是爱国华侨的心血。永春茶场的前身是1917年由马来亚柔佛麻坡华侨李辉芳、郑文炳、李载起等23人集资创办的“永春华兴种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启动资金只有两万多(银元),投资额最多也还不到4万的企业,开创了“小成本大经营”的成功范例。

据《永春文史资料》记载,1918年,华兴在东平冷水的虎巷山种植水仙、佛手和铁观音等良种茶苗七万株。至1949年,茶园发展到约14公顷(200多亩)。1950年春,永春县人民政府曾贷大米5吨给永春华兴垦植公司,支持该公司的龙坑茶园,该园开垦约19公顷(280多亩),种植水仙、佛手和铁观音茶树。

1956年,永春华兴种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12月,省直统战及财贸等系统的173位干部下放到永春北硿华侨农场和公私合营永春华兴公司劳动锻炼,其中有近10位是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和福建省供销合作社茶叶管理处的专业人员。他们分成两组,一组筹建茶叶精制厂,一组筹办永春茶叶专业学校。1958年6月,精制厂在华兴公司旧址开工生产并开启了闽南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和色种开始单独成箱出口的历史(至今,累计出口乌龙茶两万多吨,上缴税利近亿元);9月,茶叶专业学校在龙坑山场开学。1959年4月,华兴公司改名“福建省永春茶场”;5月,临近的金冬洋、山城两村并入茶场。

1960年,该茶场与北硿华侨农场合并,共同组成“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

马华侨

北硿宿舍楼

何香凝与北硿

何香凝(1878~1972),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领袖,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期间,为广大侨胞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从而被敬称为“何妈妈”。

她与北硿的缘分始于归侨安置的初始。

据悉,1950年2月,何香凝呈书建议国家鼓励华侨投资开荒,发展种植业;1953年,中央颁发华侨开垦国有荒山荒地的条例。北硿华侨茶果场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1955年,省侨委和著名侨领尤扬祖先后向何香凝汇报了北硿办起农场,垦种油茶、茶叶等情况。“何香凝十分欣喜,随后便拿出自己出版诗画所得到的稿费六千万元(旧人民币),寄到福建省侨委转赠场里,作为扶持生产基金。”据《政协天地》(2006年)的一篇文章说,此后,她又先后五次为北硿场题词作画,并赋诗:“一张拙画慰劳君,勉励归侨爱国心。万劫千辛归故里,劳动建设勇于人”,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场里的全体归侨和职工。

1958年,北硿华侨垦植场为何香凝带去了五公斤场里自产的油茶,何香凝非常开心,提笔写了“劳动万岁”的横幅赠予北硿。1960年,为该场定名的时候,有人建议叫“永春华侨茶果场”,何香凝说:“‘北硿’两字还是保留著好,我们最早是在那里办农场的。”

1961年,正是全国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时期,何香凝又多次过问北硿华侨茶果场的生产和归侨生活情况,并赠送了亲笔画《梅花》和亲笔书写的“团结爱国”“增产节约”条幅,勉励归侨。

1964年,北硿华侨茶果场已创办十周年,已是86岁高龄的何香凝亲自写下了“生产大跃进,努力种肥田,建场十周年纪念,八六老人何香凝”,并作画《红梅牡丹》,题款“北硿华侨茶果场建场十周年纪念 八六老人何香凝画于首都”。

不止北硿,1953年,尤扬祖开创猛虎柑桔场等(详见下期);1955年,祖籍湖洋镇龙山村、旅居马来西亚的郑启存创办永春湖洋石鼓尖农场,1966年归湖洋镇办,改名红卫场,种植柑桔、杂果、杉、松竹等。1958年,华侨陈兴枝等人也投资垦复石竹棋垦植公司、石鼓洑江农场;归侨集资创永春龙华华侨农场,经营不善,1978年卖给县二轻局建化工厂。

1966年,华侨投资和归侨、侨眷集资创办的华侨农场大多由当地政府接管。

参考资料:《永春县志》(1990年版)《永春文史资料》《泉州市志》《福建省华侨志》《泉州科技史话》(1995年版)《东四头条到九条,细数北京近代名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代南安商人和泉南社会变迁(1840-1949)》等

桃源乡讯记者:梁白瑜 文/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8643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7日 上午11:08
下一篇 2023年8月17日 上午11: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