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职研究生报,欢迎报考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1994年12月,以该专业为主体,与学校基础部计算数学教研室、学校计算中心合并组建了计算机系。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源自1959年成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机电系。我校软件工程学科源自1987年创办的计算机及应用本科专业。

学|院|简|介

BY:西科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始于原电气工程系1987年创建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94年12月,以该专业为主体,与学校基础部计算数学教研室、学校计算中心合并组建了计算机系。随着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快速发展,经历了十余年的开拓进取,我校的计算机与信息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于2008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办学条件,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并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留学、学术科研交流等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400余名,拥有一支朝气蓬勃、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专职教师71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5%以上,拥有3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现拥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安全信息系统及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应用数学及导航、制导与控制;2个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学院设有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可视化测控技术研究所、矿山智能信息化技术研究所3个研究所,专业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2个实验教学中心(含8个专业实验室)及创新与技能培训中心。拥有小型计算机系统、微机局域网等各类计算机及实验设备1000余台,具有优良的教学实验条件。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特色,分别在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与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系统集成与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与控制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果,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获得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科学技术成果奖。

与你的邂逅

最美不过初见

学科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主要围绕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运用等领域方向,开展理论、原理、方法、技术、系统和应用等方面研究的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本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

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源自1959年成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机电系。1987年创办计算机及应用本科专业,1996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计算机在职研究生报,欢迎报考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具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平台,建设了两个省级教学团队,一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积累了丰富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为开展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分布式大数据处理、软件体系结构理论与方法、科学计算与可视化、智能信息处理、并行计算与大数据挖掘、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监测与控制、嵌入式与物联网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计算机监测监控系统、物探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系统、智能预警软件开发、数字化矿山建设、信息系统集成与开发、物联网传感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企业委托重大科研项目数百项,获得了一批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和国际与国内专利成果,发表了数百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本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软件工程(0835)

软件工程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等为基础,研究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建模与计算、软件集成、测试与评价、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

我校软件工程学科源自1987年创办的计算机及应用本科专业。2006年取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取得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取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予权。

本学科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建立的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国家高水平大学专项资金建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积累了一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为开展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已形成了软件开发与测试技术、视觉计算与可视化、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四个相对稳定且颇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和三维可视化方面技术优势明显,成果显著。本学科团队开发的煤质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岗位价值管理系统、安全走动式管理系统、煤炭企业井下煤质预测及工作面三维可视化、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等软件,已经成功推广应用于陕煤集团、宁煤集团、陕西省有色集团等企业,使得企业管理手段有了显著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支持能力进一步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二五”以来本学科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委托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了一批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和专利成果,在本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微处理器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技术,多核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网络安全;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游戏,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信息检索,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科学与工程,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本领域覆盖面广、知识更新快、与其他工程领域结合紧密。要求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技术,参与设计、研发、管理或实施计算机相关项目,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我校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软件开发与测试工程、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该领域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需要,主要面向计算机技术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开发与管理人才。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领域是研究以系统化、规范化、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的工程领域。本领域建立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之上,其研究和实践涉及人力、技术、资金、进度的综合管理,是开展最优化软件生产活动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涵盖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我校于2009年取得软件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本工程领域积极和工矿企业合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企业信息化、可视化技术及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软件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本领域的应用工程可以覆盖到涉及软件应用的所有行业,如能源、航空航天、医疗保健、建筑、艺术、会计、银行、金融、机械制造、政府机关等行业,我们为这些行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与你的相遇

岁月静好

报名条件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计算机在职研究生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对于同等学力考生、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初试成绩合格后,在复试时需加试两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由我院指定。

报名流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如有变化,以教育部公布时间为准)

1、网上报名时间:以教育部公布时间为准。考生在此期间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教育网址:),上网填写、提交报名信息。

2、现场确认:考生需本人持身份证件、学历证书(原件)等报考材料,凭报名号到网报指定地点确认网报信息、和照相。未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报名无效。

一、 各专业复试分数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总分335分,单科满足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

智能数字表演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总分323分,单科满足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

计算机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分328分,单科满足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分 330分,单科满足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

人工智能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分 350分,单科满足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分329分,单科满足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

各专业专项计划学生复试分数线参照学校要求分数线。

二、各专业录取名额

专业

专业代码

录取名额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5(中关村校区)+1(前沿交叉研究院)+1(深北莫)

+4(华北计算所联合培养)

智能数字表演

计算机技术

39(中关村校区)+6(长三角研究院+5(大湾区研究院)+6(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2(深北莫)

软件工程

41(中关村校区)+27(唐山研究院)+2(专项)+8(非全日制单独考试)

人工智能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录取前沿交叉研究院(中关村校区)、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嘉兴)、大湾区研究院(珠海)、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福建莆田)、唐山研究院(唐山)、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联合培养(华北计算所)的学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同其他中关村校区学生一样。录取到前沿交叉研究院学生为前沿交叉院管理。录取到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嘉兴)、大湾区研究院(珠海)、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福建莆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学生,第一年在中关村校区学习,其余学制时间去对应研究院学习。录取到唐山研究院(唐山)学生计算机硕士证书,计算机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通知,第一学期在中关村校区学习,其余学制时间去唐山研究院学习。录取到华北计算所联合培养学生,第一年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学习,其余学制时间去华北计算所学习。

三、复试考生资格审核

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软件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专业()、智能数字表演专业()考生于3月31日8:00-9:30进行资格审核。地点: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中心教学楼十四层1421。

计算机硕士证书

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生于4月2日8:00-9:30进行资格审核。地点: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中心教学楼十四层1421。

资格审查材料及内容包括:

统考考生:

a.准考证;b.身份证(出示原件并提交复印件,正反面复印在一页A4纸);c.学历证书/应届本科生提供学生证,(出示原件并提交复印件,应届本科生提交学生证照片页复印件);d.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须加盖教务或人事部门公章);e.各招生学院要求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

同等学力考生:

除统考考生材料外还需提交:

a.在国家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b.国家承认大专毕业证(从获得大专毕业证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至少2年)或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证。

单独考试和强军计划考生:

需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或取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强军计划考生还需满足35岁以下(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除统考考生材料外,还需提交学位证书及两位专家推荐信。

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核时需提交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生承诺书(附件3)和计算机学院复试考生录取外地研究院或联合培养项目同意书(附件4)。

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均需交纳复试费100元,采用微信扫码方式交纳。

复试期间请考生全程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

请各位参加复试的考生务必按规定准备所要求的证件原件和复印件。未按照规定时间参加复试资格审核或资格审核不通过的考生不能参加复试。

联系人:赵老师,电话:,Email:

四、复试内容与复试程序

复试采用现场复试形式。

1.复试内容

外语听力测试、外语口语测试、上机测试、综合面试。

2.复试程序

计算机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具体安排,见附件2:“计算机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安排”。

五、复试名单

各专业复试名单见附件1:“计算机学院202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六、 录取原则

1、初试、复试加权计算考生总成绩,初试占50%,复试占50%。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总成绩: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0%+复试成绩×5×50%。

2、在满足基本录取条件前提下,依据各专业考生总成绩排名从高到低依次确定拟录取名单。

3、复试成绩按照百分制计算,未达到 60 分的不予录取。

4、不按时参加复试者计算机硕士证书,按自动放弃录取资格处理。

5、前沿交叉研究院(中关村校区)、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嘉兴)、大湾区研究院(珠海)、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福建莆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联合培养(华北计算所)录取名额待中关村校区名额录满后,依据其余考生总成绩排序,依次与学生确认录取志愿,直到名额录满为止。唐山研究院(河北唐山)录取名额待中关村校区名额录满后,依据其余考生总成绩排序依次录取,直到名额录满为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2023年3月23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chuguo/140188.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月10日 下午5:03
下一篇 2024年1月10日 下午5: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 李俊青: 男,1976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流程工业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为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委员,中国运筹学会排序分委会理事,山东自动化学会理事、山东计算机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议专家、“长江学者”评议专家、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光岳英才”第二层次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专家”。担任SCI三区期刊《 in and 》副主编、EI期刊《IET 》副主编、《The of 》期刊编委,担任IEEE Trans、OMEGA、EJOR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期刊和重要会议的评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生产计划与调度、智能优化算法及应用、物流调度、绿色建筑优化、生物基因识别、神经网络及其应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山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IEEE Trans长文12篇,ESI热点论文1篇山科大计算机研究生,ESI高被引论文10篇。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科研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18年度国际智能计算大会优秀组织奖。获2017年度聊城大学教学观摩竞赛三等奖,聊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自动化学报优秀审稿人等荣誉称号。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科研主页: 。电子邮件:.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